八字月柱是以节气划分(节气与八字)

八字月柱是以节气划分(节气与八字)

每月是以十二节气来分还是以初一来分

严格来说,年或者月的切割界限都离不开十二节气中的节令。年与年的界线是以廿四节气中的立春来割分年(其中包括前一年的腊月与当年的正月的月份切分)。月与月的割分也是以廿四节气的节令来定月柱(月份)。

无论是每年的年柱还是每月的月柱,都是依据历学里的24节气中的节令(不包括中气)来排列的。

年柱是根据历法学里的立春的立节点来定生肖的属相年,而月柱的排列也是根据24节气中的节令立节点来定月柱的。

生辰八字怎么算

1、八字排年柱推算

也就是说,人出生的年份用干支历所表示,干支历使用干支的60个不同组合依次纪年,一年属于一个组合,干支的纪年之中,一个周期的第一年是属于甲子,第二年是属于乙丑,依照这样的方式一直推算。

60年为一个周期,在计算八字时,需要特别注意每年的开始是始于立春,而不是以正月初一来算。

2、八字排月柱推算

干支历直接是以二十四节气来划分的,一年之中有十二个不同的月份,每个月当中都含有两个不同的节气。以立春节气为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即寅月的开始。

因此,每个节加上一个气,就组合成了一个月,每个节可以代表上半月,也就是大约15天的天数,每个气可以代表下半月,因此每个月就包含了两个不同的节气。不需要考虑闰月,干支纪月之中除了十二支是固定不变的,十干是依照顺序排列的。

因此,从甲子到癸亥,60个组合之中,不相同的干支循环更换,属于每五年为一个周期,纪月的这个组干支就可以被叫作月柱。可根据干支年,月柱的出现规律来推算,就可以算出具体当年的月干了。

3、八字排日柱推算

一个昼夜是属于一天,依照60格不同的组合依次排纪日,例如,甲子日为今天,那么明天就是乙丑日,以60天为一个循环,而一个新的一天是从正子午开始的,中国的干支纪日当中,直接以春秋鲁隐公三年,也就是公元前的720年开始,到目前也已经有2700多年,排日主的话直接查询万年历就可以。

4、八字排时柱推算

根据日天干直接推出时干支,如果日干是甲或者是己的话,那么这一天的子时干支是属于甲子;如果日干是乙或者是庚的话,那么这一天的子时干支是属于丙子。

如果日干是丙或者是辛的话,那么这一天的子时干支是属于戊子;如果日干是丁或者是壬的话,那么这一天的子时干支是属于庚子;如果日干是戊或者是癸的话,那么这一天的子时干支是属于壬子。

求教!八字月份干支怎么根据节气推啊!?

一年有24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也就是说一个月有2个节气,比如寅月立春和雨水,卯月惊蛰、春分……

“命术规定,在本月节前出生者,续用上个月的干支;本月节后出生者,用本月干支;本月下一个节后出生者,也就是下一个月的节气提前来本月,就用下一个月的干支。”

这段话意思是用节气来划分天干地支,这里的节气说的是12个节气而不是24个了,你就用每个月的主要节气来划分:

立春(寅)、惊蛰卯、清明辰、立夏巳、芒种午、小暑未、

立秋申、白露酉、寒露戌、立冬亥、大雪子、小寒丑、

比如寅月,就是阴历1月,比如寅月的1月5日为立春,那么阴历1月4日就不是寅,而是去年的亥,1月5日以后就用寅

八字月份是按节气来划分的。比如1984年农历11月27,已过小寒,应属12月…

八字月份是按节气来划分的。比如1984年农历11月27,已过小寒,应属12月,但又有甲乙之年丙做首

以上的问题:排生辰八字必须按节气来划分,特别是年的划分和月的划分,立春节前为上一年,立春节后为下一年;惊蛰节前为正月,惊蛰节后为二月,以此类推,清明节、立夏节、芒种节、小暑节、立秋节、白露节、寒露节、立冬节、大雪节、小寒节为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月。而甲乙之年丙做首,说的是:以甲乙开头的那一年,以丙寅为正月,以此类推,乙庚之岁戊为头,丙辛之岁寻庚上,丁壬壬寅顺行流,若问戊癸何方发,甲寅之上好追求。

关于八字年柱,月柱的确定

2月4日立春,3日之前算头一年壬申,月也一样,准确的说看几时几分交节为界,之后为癸酉年甲寅月,管立春·雨水,二月管惊蟿春分······

排八字就是这样排,1.26是壬申年癸丑月。不会错。

月柱 年上起月表,这个月份是按阳历还是阴历的?

月柱的起法,是以节气为交界,每交一节气(注意是节气而不是中气),则交替月柱,用以标示四季寒暑之变化、五行盈亏之消息,命局十神之旺哀,全在月令一字之分,故为四柱之提纲。月柱,即用农历的干支表示人出生之年月所处的节令。注意月干支不是以农历每月初一为分界线,而是以节令为准,交节前为上个月的节令,交节后为下个月的节令。查看30还是7?这个都不矛盾,因为一个是阳历,应该是阴历。其实都是同一天的。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sdnit.com/mm/260960.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