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起卦方法 六爻起卦方法

易经起卦方法 六爻起卦方法

怎么用时间起卦

《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易经应用于占卜预测大家都知道,而且十分的准确。但是很多对易经感兴趣的初学朋友不知道怎么用时间来起卦,给大家介绍一种《梅花易数》的起卦方法之一,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用时间起卦的方法原理是将前来问卦的人(或者自己问卦)的问卦日期和时间换算成阴历的时间和日期。查万年历就可以清楚了。比如公历2014年12月23日早上9点钟,有人问卦,或者我自己问卦,换成阴历的日期就是:甲午年十一月初二,早上9点是辰时

时辰和年数取地支的序数: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对应奇数:1、3、5、7、9、11

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对应偶数:2、4、6、8、10、12

那么我们对甲午年十一月初二就可以这样起卦了:

上卦:年数月数日数的和除8,求出余数,整除时取8数:

也就是:(7112)÷8=2;余数是4,即上卦数为四。

下卦:年数月数日数时数的和除8,求出余数,整除时取8数:

即:(71125)÷8=3;余数是1,下卦数为一。

动爻:年数月数日数时数的和除6,出余数,整除时取6数:

就是:(71125)÷6=4;余数是1,1爻动。

这样就得出上卦是四,即四数是震为雷,下卦是一,即一数是乾为天。将两卦合起来就是大壮卦(雷天大壮)震上乾下。

本卦上卦为震,震为雷,下卦为乾,乾为天,天上鸣雷是大壮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以迅雷可畏,礼法森严,从而畏威知惧,唯礼是遵。

1爻动也就是初九(一九)爻动变得周易第32卦:雷风恒

这个卦是异卦(下巽上震)相叠。震为男、为雷;巽为女、为风。震刚在上,巽柔在下。刚上柔下,造化有常,相互助长。阴阳相应,常情,故称为恒。

以上就是带给大家的一种用时间起卦的方法,仅供大家参考。起卦容易,解卦就需要慢慢努力了。

易经怎样得卦

这个有很多种方法,总体来说很复杂很难讲清楚。用铜钱或者普通钱币是比较简单的,三个铜钱在手里抛出六次,三个正面就是老阳,两个正一个反就是阳。三个反就是老阴,两反一正就是阴。六次得出六个阴阳幺,第一个在下面,依次往上罗。比如说你摇出六个阳,那么就是乾挂,老阴老阳是变的,老阴变为阳,老阳变为阴,这样的话你就又有一卦了,这个老阴老阳变过得出的卦叫变卦,比如说你摇出一卦,没有变的时候叫本卦,变了以后叫变卦。比如说我摇出乾卦,第一幺是老阳,变后得出屯卦。那我这次摇出的就是乾变屯卦。得出卦后就要解卦,64卦各有6种变卦。根据不同的解释也就是爻辞得出最后的结论。还有一种是64卦没卦有64种变卦,这个解卦就更复杂了。通常一卦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卦的话,就不算变卦,直接算本卦就行了。这个要长时间的学习才可以运用自如。最主要的是心诚,心不诚再怎么算都是没用的。还有一些方法比较复杂,比如说要用51个秸秆,这个就更费时间,操作起来也很繁琐,我这里就不给你介绍了。其实这些都是形式,没有固定的,最终目的是得出卦。高手不用这些也可以,比如说他可以看时间,看六次时间,单数就是阴,双数就是阳。主要是用心。每天只回答一个问题没想到遇到你这道题,打了半天系统还不给通过。

易经六十四卦起卦方法

起卦方法几十种。

蓍草起卦,铜钱起卦,时间起卦,见人起卦,方位起卦,声音起卦,方位人物起卦,见物起卦,数字起卦,文字起卦,见景起卦,形状起卦,等等。

易经中如何起卦?需要何物?

六爻预测是古代周易八卦演变而来,也称为八卦预测。

六爻预测可以采用很多方法起卦(起卦就是通过记录一些随机动作,根据动作结果来预测),比如用手摇铜钱起卦、生日起卦、数字起卦、方向起卦等等。为了更好感应人的场能,我们一般采取手摇铜钱起卦。

起卦方法:

求测者手中拿3枚铜钱(如果没有,可以用1元硬币代替),平放于手心,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且求测者要在没有饮酒、太饱或太饿、没有恐慌的情况下,心情平静、意念专注的想所求测的事,默念大约1-2分钟后,双手合拢,合拢时中间空间要尽量大,让铜钱能在手中摇动。摇动数次后,让手中铜钱很自然的撒在桌面上或者干净平整的地面上。记下3个铜钱的结果(几个正面、几个反面),重复这个动作,总共需要6次。第二次开始就不需要默念了,直接拿起来摇动几次后丢出即可。这样六次的结果,就是一个六爻卦,老师可以通过这个卦象,预测出求测者所想的事会发生些什么。根据预测,再提出一些改变和化解的方法,达到趋利避害,趋吉避凶的目的。

最简单起卦方法

法/步骤

1/5分步阅读

最古老和正统的起卦法:揲蓍起卦法,摇卦过程太繁琐,古人运用频率不高

2/5

易经最根本的原则是:有疑问则卜,无疑问则不卜

3/5

金钱起卦法:化繁为简,更容易掌握

4/5

金钱法图解

5/5

起卦后对表查吉凶

注意事项

诚心取卦,心诚则灵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sdnit.com/mm/296298.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