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八卦起卦了怎么看卦象「周易八卦起卦方法」

周易八卦起卦了怎么看卦象「周易八卦起卦方法」

如何用易经起卦看运势?

周易起卦的基本步骤

常有人问,周易卜卦能预测甚麽?它的强项在那??其实易卜的预测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它能预测人际配合度、天气、失物、感情、求职等等….多不胜数。如果你的卦术精湛,甚至可以从卦中断出精确的发生过程、发生时间、发生地点和相关人物等等。你说易卜是不是很利害呢?

易卜要玩得出神入化,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也不是难过登天,始终它叫做易经嘛!先来教大家如何起卦占卦,占得多了,经验丰富了也就精了。

开始起卦

易经卜占卦的方法有许多,五花八门,说到底万变不离,可是对初学者,谢老师介绍一个方法,既简单容易,占卦用的道具人人都有,可以随时使用。

现在你需要一颗铜钱(若没有铜钱,硬币亦可)、一张纸和一支笔。在掷铜钱前,先假设单数是阳,双数是阴。好了,万事俱备,可以开始掷骰了。

一、把铜钱用双手包着,慢慢集中精神,想着你要问的问题。

二、然后双手摇动,直至你想停止,就打开双手,让铜钱掉下来,看看上面的是阴还是阳,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三、每一次摇卦的结果就等于一个爻,所以,你得先要摇六次,求出本卦。即是你第一次掷出一,就是阳爻,第二次掷出四,就是阴爻,第三次掷出五,就是阳爻,如此类推,直至掷完六次。

四、当你求出本卦后,还需要多摇一次,以便求出变爻。不过变爻的求法有点不同,可仍然使用刚才的铜钱。如前把铜钱用双手摇动,随之放开,只是今次要看的不是阴或者阳,而是看数字,换句话,你若掷出六这个数字,就表示你第六次摇的爻会由阳变成阴,或者由阴变为阳。如此,就算完成整个求卦的个程。

易经算卦步骤

卜卦的具体过程

卜卦可分为卜卦时,成卦后这两个阶段。卜卦时主要的工作是取卦,取上卦,下卦,变卦。取卦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方法难易程度不同,准确度也不同。而成卦后要将取得的卦分为本卦、互卦、变卦。之后依据动爻可分出体卦、用卦。得到这些卦数之后,根据卦中五行分析其中的相克关系,这是最重要得一步,只有分析好不同卦之间的关系才能得到准确的卜卦结果。最后综合分析内外卦的关系可得出结果。

以年月日起卦

易经中用卜卦的农历年、月、日相加除以八,得到的余数是上卦,若加上时,则得到的余数为下卦。另外以年、月、日、时之和除以六得到的余数为变爻以此来推测变卦。年月日是何数都可直接得到,但是时的取法需要根据十二个时辰的排序来取数,如子时代表1,丑时代表2以此类推,以此取出上下挂,与变卦加以演算即可。

以数起卦

最简单的卜卦方式莫过于让求卦之人随口报出两个数,第一个数为上卦,第二个数为下挂。另外两数之和除以六余数为变卦。这样的起卦方式最适用于新手,而且卜卦的准确度也非常高。

以端法起卦

此法取卦的主要方法为以人或者物的表像为上卦,根据所取上卦的后天八卦方位取下卦,上卦与下卦相加除以六得到的余数为动爻。

以声音起卦

用声音起卦,也是易经中最简单适用的起卦法之一。细数声音的数量将其作为上卦,以加时数为下卦。而声音起卦法中用于起卦的声音主要是动物鸣,或者人说话声,要是声音不是连续的,则把间隔前的声音数作为上卦,间隔后的声音数作为下卦,同理二者相加除以六取余数为动爻。

以加数法起卦

起卦的方法虽然多,但是未免会出现起重卦的现象,比如按时间起卦就有可能在同一时间出现多个问卦者,而在一个时辰内卦象只有一个这就造就了卜卦的结果误差,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可通过加数法起卦。即在起卦的时间上加问卦者姓的笔画数,这样可以减少问卦者得到相同卦象的概率,还能提高卜卦结果的准确率。

我们在取卦时,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定取卦的方法,毕竟在易经中所介绍的取卦方法多种多样,只有结合具体情境才能选取最适合的取卦方式。另外若是想以取卦来分析事物的凶吉,就要做好卜卦结果出现失误的准备,因为卜卦只是一个过程能看事情走向,但是整件事情的最终结果是会受各方面事物影响的,所以说万事无绝对,不可什么事情都靠卜卦来分析。

周易的卦算好后怎么看卦象?

非也,不是这样看的,三枚铜钱,每次摇出来是一起看的。如果你摇的是两字一背的叫“单”,为阳爻(少阳),记作“—”;若摇得两背一字的叫“拆”,为阴爻(少阴),记作“——”;若摇得三个都是背面的叫“重”,为阳爻(老阳),记作“O”;若摇得三个都是字的叫“交”,为阴爻(老阴),记作“X”。所以你摇六次,就能得出一个卦来,并不是什么有18个阴阳爻。其中,老阴、老阳是动爻,动则有变,若得此两爻,则将其本身阴阳所属相反而变,即阳变阴,阴变阳。爻变则卦变,这样,变卦就出来了。这种起卦法,古时叫“以钱代蓍”法。周时以五十根蓍草来起卦的,就是《系辞》中所说的“大衍之数”。可是用五十根蓍草来起卦,要经过一套很复杂的过程,“四营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才得出一个卦来,到了唐朝时,改用铜钱摇卦,来代替蓍草起卦。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sdnit.com/mm/297376.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