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天地隔 易经中的天地

易经中天地隔 易经中的天地

《周易》只有哪两个卦是讲天地的

看怎么看了。

说大宇宙的,只有八卦的父母卦“乾”、“坤”。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说带天地2字的,有六十四卦的地天“泰”和天地“否”。

你要的是哪个?

易之道,阴阳也。

易经是以什么为根据写的,不要说是八卦之类太笼统的说法

古代哲学的特点就是包罗万象。他们希望把所有的一切都囊获进去。

易经本来是占卜的道具书。这种书有一个特点,就是说话比较圆滑,怎么解释都行。后来,儒家的学者重新编纂易经。把自己的人生观又加入其中,成为儒家的人生哲学书。

站在存在主义的角度来说,易经对于理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是有所帮助的。

至于说到超自然、物理学之类的,很多人《飞碟探索》看多了。总以为易经里面包含着物理学定量。纯粹扯淡。

易经中所包含的自然科学,不会超过小学自然课本。

易经中的天地之大德曰生

《周易·条辞传》曰:“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之间最伟大的道德是爱护生命”。还有什么比爱护生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呢?都说如今物欲横流、人心不古,不图名、不图利是一种优秀品质,致力于实务的人,在自己的岗位上所做的扎扎实实的事情多,少炫人耳目的高论;他们又都是惠泽被来者的人,却不求任何回报。因此,他们都是大德无言的表率。从他们身上,我们感受最多的是来自灵魂深处的感动。

为什么易经中说“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故之所为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权而归之.

从总体的表述中是体现出一种处世之道,片面的理解为中庸之道。

做人应该能够委屈求全,要求越少,越容易满足,不要有诸多的要求,要知足常乐,能屈能伸,所以古代圣者均以这些准则来要求自己。

做人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夸自擂,不要自大自満,那么你会得到更多;否则将适得其反。另外,你与世无争,那么别人也将无法与你争什么。故古人所谓的委屈求全,并不是一种虚言,而是我们大家应该认真去执行的一种东西。

易经对天、地、火、山的解释?

其实还有,风雷水泽。

易经《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并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易经》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易,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两种元素的对立统一去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

《周易注疏》孔颖达疏:易以乾坤象天地、艮兑象山泽、震巽象雷风、坎离象水火。若使天地不交、水火异处,则庶类无生成之用,品物无变化之理,所以因而重之。今八卦相错,则天地人事莫不备矣,故云天地定位而合德,山泽异体而通气,雷风各动而相薄,水火不相入而相资。既八卦之用变化如此,故圣人重卦……则易之卦爻与天地等成性命之理、吉凶之数,既往之事、将来之几备在卦爻之中矣。故易之为用,人欲数既往之事者,易则顺后而知之;欲数知将来之事者,易则逆前而数之。是故逆数知来事也。

为什么易经中说“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

哥哥,如果你学过物理就该知道,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的情况下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状态的。

但世间万物,又有谁可以不受任何外力呢?世间万物受两种力的作用就会留下曲线的运行轨迹。这说的是物理。

老子讲“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说得就到“物极必反”动能与势能之间的转化,就像上证股指一样,是波浪式的前进的。

至于“曲成万物”之曲成,则说得是造物主不违逆万物自然生长的个性:你长高,就让你长高,你长矮就让你长矮,一切由你。“天地不仁,视万物为刍狗”,天地并不干涉你我,所以你我必须自强,自强才能自存,所以“天地不仁而大仁”

直线的,强硬的,干涉的,都是不合乎自然的;唯有曲线的,软弱的,不干涉的,才能够把握时机,成长壮大。

不知这样讲,君可满意?

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何解?

此问出自《易经·系辞上》正确的断句应是: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详解如下:

【原文】天地⑴设⑵位⑶,而⑷《易》行⑸乎其中矣,成⑹性⑺存⑻,存道⑼义⑽之门⑾。

【译文】古代中国境内区域设置了天子、王侯之位,所以《易经》就传播流行在他们当中了,安定人民生活确立为政之道的固有特点存在于《易经》之中,《易经》是存有政治主张以及合乎正义道理门类的著作。

【注释】⑴“天地”天下(古代中国境内区域。)。张衡《南都赋》:“方今天地之睢剌,帝乱其政,豺狼肆虐,真人革命之秋也。”(睢剌:乖离。)

⑵“设”设置,安排。《尚书·顾命》:“狄设黼扆缀衣。”

⑶“位”特指天子或王侯之位。《公羊传•文公九年》:“即位矣,而未称王也。未称王,何以知其即位?以诸侯之逾年即位,亦知天子之逾年即位也。”

⑷“而”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所以”。《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⑸“行”流行,流传。汉·贾谊《论积贮疏》:“残贼公行。”

⑹“成”安定人民生活,确立为政之道。《康熙字典》又【諡法】安民立政曰成。(安民:安定人民生活;安抚人民。《尚书·皋陶谟》:“在知人,在安民。”;立政:确立为政之道。《尚书·立政》:“国则罔有立政用憸人。”)

⑺“性”事物固有的性质、特点。《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因地之性。”

⑻“存”存在。《公羊传·隐公三年》:“有天子存。”

⑼“道”政治主张,思想体系,门派学说。《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⑽“义”公正,合乎正义的道德,行为或道理。《墨子·公输》:“吾义固不杀人。”

⑾“门”门类,类别。《旧唐书·杜佑传》:“撰分门书三十五卷,号曰:《政典》。”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sdnit.com/mm/298590.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