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爻配天地人,六爻天地人神鬼

六爻配天地人,六爻天地人神鬼

易经的天地人具体是什么回事?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文明顺利发展的基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文明的精髓。这种思想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它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谨就“天人合一”思想的起源与形成,略作考述。天地是生育万物的本原。《春秋繁露·顺命》说:“天者,万物之祖”。《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夫天者,人之始也”。这说明“天”是人类万物的本原。但“天”的本质是什么?《论衡·谈天》说:“天,气也”。天的观念是指自然而言。《庄子·天道》注:“天者,自然也。”《列子·仲尼》说:“乐天知命”。张湛注:“天者,自然之分。”由此可知,这里的“天”是指大自然讲的。中国古代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称作天人关系。在天人关系上,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观念,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与人合而为一、融为一体,所以称之为天地合一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当时在大自然中与山川、鸟兽以及草木为伍。大自然的斗转星移、四季变化,使人类显得渺小无力。加之当时人类的族群非常弱小,基本的生活来源主要靠采集果实、猎取鸟兽来艰难度日。中华先民认为,世间万物都有灵魂,且受神灵护佑。在瞬息变化的大自然面前,人们自然会产生一种敬畏和依赖的感情。这时的人们还不可能意识到自己是大自然的主宰,只是感到自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已。因此,当时的人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和谐相处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这就是“天人合一”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基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观念,是数千年来中国农业文明的产物。自古以来,中国都是以农为本、“靠天吃饭”。《吕氏春秋·审时》说:“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意思是说,庄稼,种它的是人,生它的是地,养它的是天。《黄老帛书·君正》说:“人之本在地”。这是说土地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人以土为本,以水为命,顺天时,因地利,靠人和,这是中国农业文化的特点。相传,伏羲氏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生活在大约距今七、八千年的原始社会末期。《周易·系辞传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是说,远古时代伏羲氏做部落联盟领袖时,通过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创作了八卦,其目的就是要通过“类万物”来实现人与“神明”的沟通。这里的“神明”就是指大自然讲的。故八卦就是中华先民与大自然进行沟通的巫术手段。八卦的产生,对远古人类克服盲目性有着积极的意义。由此表明,远古时期的人类,已经开始探究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大自然之间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而伏羲氏“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做法,已经是一种“天人合一”观念的反映。因此说,自伏羲氏画八卦开始,“天人合一”思想就已处于萌芽状态。

周易中的六爻

你好,六爻,是卦象变换而来。本来也就是一个卦中有天地人三才,卦和卦对齐就会形成一个卦,所以就是八八六十四卦,同时六爻在周易里面配上天干地支以后,可以看到事物的发展情况。

六爻之理

六爻之理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古圣先贤取法于天地,创易经,建六爻.六爻八卦可知天地之变化.

卦,是古代用来占卜的工具,它是象征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一套符号。每一卦代表一个特定事物极其意义,挂名说明的即是这一卦的意义.有时被称特定的事物及其属性和时势。爻是组成卦符的基本符号.“—”为阳爻,“–”为阴爻.代表刚健与柔顺,为周易最根本符号.学界认为,它本之日月或男女或阳光等而画.用爻所示事物发展过程,六爻中初爻代表事物开始,二爻代表事物崭露头角,三爻代表事物大成,四爻代表事物进入更高层次,五爻代表事物终极.乘与承是相邻两爻的关系,承是在下承接,乘是乘架在上.相邻两爻,在上方的一爻对在下的一爻来说就是承.每一根爻位与卦主的位置关系称作比,应是对应,应合的意思.上卦的一二三爻就是全卦的四五六爻.

大抵易之未画,卦爻之变化在天地中。易之既画,天地万物之变化又在卦爻中。在天地者未画之易,在易者已画之天地也。天地人三才以及万物之变化,无非在于乾坤二气的流转而已。而乾坤阴阳二气的流转则始于外环境的“一”能量的注入与离散。八卦是这样,寒暑是这样,人道是这样,万物又何尝不是这样。

明六爻之理推天地变化,推天地变化知自然之道,知自然之道顺于道,善贷且成.

六爻卦天地人三数与颜色

昔者对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画而成章。

乾为大赤,坤其于地也为黑。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sdnit.com/mm/298707.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