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人在易经中的解读「易经讲天地人」

天地人在易经中的解读「易经讲天地人」

简述天地人的起源

孔子曰,三才者,天地人。上有天,下有地,人在其中,是以像天地般有容乃大,才可并称三才。易卦,每卦三爻,从上到下排列,讲的就是天,人,地。

古人认为构成生命现象与生命意义的基本要素是天、地、人。“天”是指万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包括日月星辰运转不息,四季更替不乱,昼夜寒暑依序变化。“地”是指万物籍以生长的山川大地以及各种物产资用。

“人”是万物之灵,要顺应天地以化育万物,最终达到“神于天,圣于地”的理想境界。《易经·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曰阳。

一个中国字“之”,一个运动的“人”。一次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彰显、一次对运动的精神和意志的赞颂……7月13日晚,北京中华世纪坛。

当北京2008年残奥会会徽———“天地人”在“北京2008”第二届奥林匹克文化节闭幕式晚会上第一次向世人展现出动人的容颜时,掌声经久不息,彩旗满天飞舞。残奥会会徽的诞生,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尊重、理解与欣赏看着眼前的会徽。

北京奥组委副主席蒋效愚感慨万千。这位见证了会徽征集、评选、修改、审定、通过和最后揭幕全过程的奥组委官员说:“和2008年夏季奥运会一样,2008年残奥会的筹备工作同样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办好2008年残奥会同样是北京承担的历史性任务。”

他说,残奥会会徽的诞生,是北京奥组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科学严谨、精益求精工作的结果,再次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尊重、理解与欣赏,代表了国际社会对北京奥运会筹备工作的关注、信任与支持。

三才者天地人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三才者天地人

1、“三才者天地人”的意思是:所谓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者。

2、这句话虽然出自《三字经》“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但要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要了解另一本中国传统经典《易经》。“三才”是《易经》中最基本的知识。《易传·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易经中认为,这三才中,每才均对应两种状态,分别是天对应阴阳、地对应刚柔、人对应仁义,共六态。只要这三才六态某一状态发生了变化,便会引发其他连串反应,故而可以据此为基础,演变八卦,这也是八卦中每卦的有三到六画的缘故。

3、所谓“三才者天地人”,把人与天地并立,实际上是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如果要简单而积极地理解,也可以说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三才为什么是天地人啊

《易》为三才之书,其言者三才之道也。

三才产生的顺序是先有天地,而后有万物,人居于万物之中,天、地、人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平等的

1、就全《易》而言,乾尽天道,坤尽地道,余卦共为人道;

2、从“理”及“象”的角度说,一卦皆备三才之象;

3、从卦爻象而言,卦具天地而爻具人位;

4、从“爻之动”而言,六爻也具备三才。

易经系辞下云:“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说卦云:“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三才之语词即由此而来。天地人约三才,才与材通,礼记学记云:“教人不尽其材。”郑注:“材,道也”三才即天道、人道、地道。

易经序卦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人为万物之一,儒家立于人之本位,以人与天地并列而为三。说卦云:“乾为天、为父。”“坤为地、为母。”人为天地所生,“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礼运),天地之德,即天地之功能;阴阳之交,即天地之元气相协和;鬼神之会,即阴阳二气之良能相结合;五行即万物之元素,即列子天瑞篇所谓太素,“太素者,质之始也”,人之体质为太素之秀美者。故人为万物之灵。总之,人为天地好生之德所产毓之英华。

干父坤母,万物俱为天地所生,而人类得天独厚,人类有最高之性灵,当顺天之道以善其生。天气下降,地气上升,水化为云,云变为雨。形而上者天之阴阳,形而下者地之刚柔。天道地道,表里相谐,道通为一。人禀天地之正气以生,天赋人以仁义之性,使人发挥德性而共存共荣本故曰:“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违悖仁义即违反天性;违反天性,人道不立,即自趋毁灭;三才之关系如此。

三才之道,总称曰天理,人为天地所生,当然不能违乎天地之道,虽然三才并列,但不可误会人与天地齐等。圣人顺天理,“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中庸》,若夫违反天理,而自豪曰“人定可以胜天”,是魔道也!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廿五章)此即说明三才一贯之义。天理即自然之理,天地万物皆不能违乎自然之理,而人独能胜乎天理哉?

易经的天地人具体是什么回事?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文明顺利发展的基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文明的精髓。这种思想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它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谨就“天人合一”思想的起源与形成,略作考述。天地是生育万物的本原。《春秋繁露·顺命》说:“天者,万物之祖”。《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夫天者,人之始也”。这说明“天”是人类万物的本原。但“天”的本质是什么?《论衡·谈天》说:“天,气也”。天的观念是指自然而言。《庄子·天道》注:“天者,自然也。”《列子·仲尼》说:“乐天知命”。张湛注:“天者,自然之分。”由此可知,这里的“天”是指大自然讲的。中国古代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称作天人关系。在天人关系上,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观念,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与人合而为一、融为一体,所以称之为天地合一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当时在大自然中与山川、鸟兽以及草木为伍。大自然的斗转星移、四季变化,使人类显得渺小无力。加之当时人类的族群非常弱小,基本的生活来源主要靠采集果实、猎取鸟兽来艰难度日。中华先民认为,世间万物都有灵魂,且受神灵护佑。在瞬息变化的大自然面前,人们自然会产生一种敬畏和依赖的感情。这时的人们还不可能意识到自己是大自然的主宰,只是感到自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已。因此,当时的人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和谐相处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这就是“天人合一”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基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观念,是数千年来中国农业文明的产物。自古以来,中国都是以农为本、“靠天吃饭”。《吕氏春秋·审时》说:“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意思是说,庄稼,种它的是人,生它的是地,养它的是天。《黄老帛书·君正》说:“人之本在地”。这是说土地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人以土为本,以水为命,顺天时,因地利,靠人和,这是中国农业文化的特点。相传,伏羲氏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生活在大约距今七、八千年的原始社会末期。《周易·系辞传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是说,远古时代伏羲氏做部落联盟领袖时,通过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创作了八卦,其目的就是要通过“类万物”来实现人与“神明”的沟通。这里的“神明”就是指大自然讲的。故八卦就是中华先民与大自然进行沟通的巫术手段。八卦的产生,对远古人类克服盲目性有着积极的意义。由此表明,远古时期的人类,已经开始探究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大自然之间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而伏羲氏“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做法,已经是一种“天人合一”观念的反映。因此说,自伏羲氏画八卦开始,“天人合一”思想就已处于萌芽状态。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sdnit.com/mm/298856.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