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天地合其德,于天地合其德

周易天地合其德,于天地合其德

周易名句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翻译:天体运行,周而复始,刚健有力,君子应效法于天,自觉地努力向上,力求进步。)

2、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翻译:居上位而不骄傲,处下位而不忧愁。)

3、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翻译:声调、声音、话语相同,会产生感情的共鸣;气息、气味、气质相同,会互相吸引。)

4、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翻译:君子的行为,是以完成品德修养为目的,并且表现在每天的日常行为之中。)

5、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翻译:君子应当效法大地,像大地一样以宽厚的德行,去负载万物。)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与…

对于“非常人”来说,合乎天地的意志,有日月的光彩,符四季的秩序,也顺应神鬼的吉凶。在天意之前行事,天意不逆反他;在天意之后行事,就顺应天理。天都不逆他,更何况人?何况鬼神?

原文:《乾·文言》释九五爻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周易》即《易经》,是传统重要经典之一,相传系周人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

《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但一般认为它是战国或秦汉时期的儒家作品,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是华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周易》囊括了天文、地理、军事、科学、文学、农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为易、诗、书、礼、乐、春秋群经之首,设教之书,在我国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周易·易经·乾卦

与天地合其德什么意思

意思是君子立德有四合,与天地合其德是第一点,天,俯瞰万物高不可攀,要向天学习进取之心;地,容纳万物,要向地学习包容之心。

出自:春秋时期孔子的《周易》

原文: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译文:

君子的德性,要与天地的功德相契合,要与日月的光明相契合,要与春、夏、秋、冬四时的时序相契合,要与鬼神的吉凶相契合。

中国早期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先民们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因而产生了对神的崇拜,认为在事物背后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的存在,支配着世间一切。

当人们屡遭天灾人祸,就萌发出借助神意预知突如其来的横祸和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的欲望,以达到趋利避害。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种种沟通人神的预测方法,其中最能体现神意的《周易》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

春秋时,就有《周易》提法,在《春秋左传》这部史书当中,多次提到“周易”,但从当时人们运用的《周易》看,只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画(符号)卦爻辞。

战国时,以解释《周易》为宗旨的《易传》成书。《周易》和《易传》并称为《易》,如《庄子》所谓“易以道阴阳”、《荀子》所谓“善为易者不占”之“易”包含了《易传》。

与天地合其德什么意思

“与天地合其德”意思是:要与天地的功德相契合。

出自战国孔子后学所著《文言传》,选自《易传》。

节选原文: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译文:

君主的德性,要与天地的功德相契合,要与日月的光明相契合,要与春、夏、秋、冬四时的时序相契合,要与鬼神的吉凶相契合。在先天而言,它构成天道的运行变化,那是不能违背的自然功能。在后天而言,天道的变化运行,也必须奉行它的法则。无论先天或后天的天道,尚且不能违背它,何况是人呢?更何况是鬼神啊?

扩展资料

《易传》是一部古代哲学伦理著作,是诠释《易经》的经典著作,属于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众多学者考证今本受道家阴阳家思想影响相当多,而帛书本阴阳家自然色彩浓厚。

《周易》一书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由于《周易》经文深奥简古,春秋期的学者阅读起来已感到十分困难,于是,解释经文的文字开始出现,历史上称为《易传》,其学说据说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

《易传》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自汉代起,它们又被称为“十翼”。

《易传》以“一阴一阳之谓道”立论,认为宇宙自然界存在相反属性事物,相反事物的推摩作用是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六十四卦即反映了这种规律。《易传》使《周易》完成了从占筮之学到哲学的过渡。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sdnit.com/mm/298869.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