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文化易经天地人,神秘文化易经天地人是谁

神秘文化易经天地人,神秘文化易经天地人是谁

周易,阴阳五行等神秘学该如何来看待

说到《易经》,不仅是外国人连咱们中国人大部分人都可能觉得挺神秘的,它到底神秘在什么地方呢?

严格的说易经并不神秘,它为什么不神秘呢?

因为它是有非常完整的规律可以遵循。人们把它误认为神秘呢,应该说有两个因素造成,第一,易的应用表达方式比较抽象,让人很难理解。第二,是易应用的这个人群,素质不一样,有的人是在故弄玄虚,故意把它神秘化,搞了一些障眼法的东西。

把易看成一种大自然的运动规律,而这种规律所论述的正是天地人一统和谐的道理的时候,你就会感到它不是那么神秘了。易的说它的主题或者说它的中心思想是天地人,实际“天”指的就是大自然的运动规律;“地”就是我们的地理、地质;“人”也就指的是人类的社会活动。

我们讲易学应用的时候主要是预测学和决策学,基本上这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预测这个事物可能发展的性质,或者在某一个节点上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预测。另一方面决策就是对某一时间的重大决定,决策是预测的前提,预测是决策的基础。

可以说易学在某种意义上讲,从古代开始一直到今天它是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和当下进行决策的依据。

从古代开始,它的真正的意义就是这个,它在这个因为古代远古时期是属于原始的农业时期,那么它用于对天气的一种占卜,这是最初的运用,随着这个社会的不断发展,过渡到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它就形成了一种集权,执政者他是为了能更好的统治国家区域,他多数运用国家治理。

实际这个易学的预测,它真正的意义是,首先是建议,通过推演然后提出了建议,提出了建议之后,如果决策者沿着预测的这种建议,按照这种学说去完整的实施,就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更可以提高准确率。

人类的早期文明,充满着鬼神文化,人们通过祭祀、占卜等手段,想和上天鬼神取得沟通。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在当时就是对巫师占卜的记录,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古时人们常用易经中的卦象进行占卜来断定吉凶。当时伏羲所创造的先天八卦成为人们卜算的主要依据。

所以人们常口口传颂的《易经》道破天机,并不是那么神秘不可测的,其实就是《易经》的预测符合自然规律的发展和变化,给人们提出建议,然后契合生活的实际去履行正道,预测的目的是减少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由于不确定性导致错误决策所产生的风险。所以并不像那些装神弄鬼的占卜者所说的任何事件都可百分之百准确。那些通天地、知鬼神的算命者都是在瞎掰,一定不要上当。

——《周易自测牌》作品工作室编辑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什么意思

意思是: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出自宋代王应麟《三字经》,原文选段: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译文:

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春、夏、秋、冬叫做四季。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东、南、西、北,做“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代学者倾向的观点意见是王应麟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读书,于是编写了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

王应麟是南宋人,《三字经》原著中的历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为止。随着历史的发展,为了体现时代变迁,各朝代都有人对《三字经》不断地加以补充,清道光年间贺兴思增补的关于元、明、清三代的历史,共计二十四句话。

文章主旨:

《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经部子部书读过后,再学习史书。《三字经》最后强调学习的态度和目的。

可以说,《三字经》既是一部儿童识字课本,同时也是作者论述启蒙教育的著作,这在阅读时需加注意。《三字经》用典多,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作者简介:

王应麟(1223-1296)南宋著名学者、教育家、政治家。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庆元府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其博学多才,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

南宋灭亡以后,他隐居乡里,闭门谢客,著书立说。传世书法有《著书帖》等。著有《三字经》、《困学纪闻》、《小学绀珠》、《玉海》、《通鉴答问》、《深宁集》、《诗地理考》等。蒙学著作《三字经》风行700多年,流传海外众多国家,是一部优秀的儿童道德教育教材。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sdnit.com/mm/299102.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