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菩萨”一词是什么意思?
菩萨是梵文音译“菩提萨埵的简称.其“菩提”汉译是“觉悟”,“萨埵”汉译是“众生”,或“有情”(一切有感情的动物),全译应是:“觉有情”,“道众生”,“觉悟的众生”之意.根据这个词意,中国古代翻译的佛经中,还把菩萨译为“开士、大士、圣士、法臣”等名称.如把观音菩萨称为“观音大士”,把普贤菩萨称为“普贤圣士”.
在佛教初创的小乘时期,仅把释迦牟尼累世修行的前身和尚无成佛的悉达多王子称为菩萨.大乘佛教创立后,根据“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理论,把凡是立下宏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都都称之为菩萨.后来这个名称更加扩大化、世俗化,人们把那些精通佛法,德高望众的寺院高僧和在家居士也称作菩萨.菩萨的任务是将所有轮回中的众生度化成佛.
『菩萨』,系菩提萨(梵语)之略称;菩提即觉、智之意,萨即有情、众生之意.与声闻、缘觉合称三乘,又为十法界之一.
何谓『菩萨』?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蜜行,於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简言之,求大菩提的有情;发了菩提心就是「菩萨」.
何谓发菩提心?广说如四弘誓愿∶「无边众生誓愿度,无尽烦恼誓愿断,无量法门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但是发菩提心,并非偶然想起成佛利生,而是要一番修习,达到坚固成就的.
又《佛地论》有三义∶「1.谓诸萨求菩提故.2.缘菩提萨为境,故名菩萨,具足自利利他,大愿求大菩提利有情故.3.萨是勇猛义,精进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萨.」
菩萨是修学大乘道的通称,从初学,久学到最後身菩萨,浅深万类.但一般人总是想到观音、弥勒、文殊等大菩萨,这才不敢自称菩萨.初发心菩萨,虽还没有大功德,可是已经是一切「众生之上首」;不但为凡夫,而且为二乘圣贤所尊敬.
菩萨有多种分类,除依悟解之浅深而有不同之菩萨阶位外,《菩萨地持经》卷八菩萨功德品亦举出菩萨有十种∶1.种性-未得净心.2.入-发心修学.3.未净-已入而未达净心地.4.净-入净心地.5.未熟-净者未入毕竟地.6.熟-入毕竟地.7.未定-熟者未入定地.8.定-已入定地.9.一生-次第得无上菩提.10.最後身-此生得无上菩提.此外,复分在家与出家、生身与法身、退转与不退转··等.
菩萨修六度之行,称作「菩萨行」;以达佛果为目的之教,称为「菩萨乘」;菩萨应持之戒,称为「菩萨戒」.
三聚净戒是什么意思
三聚净戒是总括大乘菩萨一切戒律的三个分类,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三聚净戒这个名称最初见于陈、隋之际天台家等有关著述,但其内容早已见诸译籍。菩萨戒本没有特殊的戒相,《法华经·安乐行品》所举的不亲近国王、王子、外道、梵志、凶戏、相扑等十项“不亲近处”,可说是大乘菩萨的最初戒相,但尚没有菩萨戒的名称。《涅盘经·师子吼品》开始把戒律分为声闻戒和菩萨戒。它说:从初发心乃至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名为菩萨戒,若观白骨乃至证得阿罗汉果的名为声闻戒。这只是从志愿和行果的浅深而区别声闻戒和菩萨戒而已。
和尚有几大戒?分别是什么?
佛家五戒:
第一戒,戒杀生,不分大小。尽滚水,莫倾地,免虫命抛。
第二戒,受真正,切勿偷盗,想损人而利己,如偷同条。
第三戒,戒淫念,莫贪美貌,耗元神,伤性灵,地狱难逃。
第四戒,戒妄语,虚浮不要,言忠信,行笃谨,老老实,至诚道。
第五戒,戒酒肉,厚味除了。酒乱性,发无明乱气躁,穿肠毒药早戒好。生灵肉,不可吞,冤孽难消,吃四两,还半斤,他还嫌少。杀一命,还一命,无情可饶。修心人,粗布衣,素食饱,清和味,神气飘潇洒自在多逍遥。
利益:
受持五戒是人道的根本,五戒与儒家的五常有相通之处。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不杀曰仁,不盗曰义,不淫曰礼,不妄曰信,不酒曰智。一个人受持五戒,会有无尽的利益。
《灌顶经》卷三说:我们受持五戒,必感得廿五名善神的护佑。《月灯三昧经》卷六记载,持戒清净者能获得十种利益:一是满足一切智,二是如佛所学而学,三是智者不毁,四是不退誓愿,五是安住于行,六是弃舍生死,七是慕乐涅药,八是得无缠心,九是得胜三昧,十是不乏信财。
此外,如果我们不杀生而护生,自然能获得健康长寿;不偷盗而布施,自然能发财享受富贵;不邪淫而尊重他人的名节,自然家庭和谐美满;不妄语而赞叹他人,自然能获得善名美誉;不喝酒而远离毒品的诱惑,自然身体健康,智慧清明。
所以,受持五戒,现世可以免除苦恼、恐怖,可以获得身心的自由、平安、和谐、快乐;将来可以免堕三涂恶道,得人天果报,乃至成佛。受持五戒,如同在福田里播了种,纵使不求,自然有许多利益加身,自然享有无尽的功德善果。
菩萨戒的戒体是什么意思?
戒体,是在如法受戒的时候,把戒法领纳于心中,生出“防非止恶”的功能,有这个功德,就有了戒体,可以防止我们造恶,我们身口意三业这些行为就能够如理如法,语言动作就会顺著戒体,这个叫得戒了。如果我们在行为上不能如法受持这个戒,就是还没有得到戒体;有得到戒体,他在生活行为上一定符合戒体。菩萨戒的戒体,就是要符合菩萨戒的戒律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sdnit.com/mm/435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