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讲的是什么

无量寿经讲的是什么

无量寿经讲的什么内容?

一、经文中向我们描述了极乐世界的种种,说的是极乐世界如何美好,为的就是让众生生出向往之心,还向我们说了我们现在的世界是如何的不堪,为的就是让众生能够认清现在的世界是充满苦难的,只有好好的修行念佛,才能脱离苦难,往生极乐。

二、其实不只是《佛说无量寿经》,其他经文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让人们从轮回之苦中解脱出来,能够享受极乐世界的美好。而能够去往极乐世界的唯一途径就是诚信念佛,修行佛陀智慧,当我们能够修成菩提智慧的时候,我们也能去往极乐世界,享受福慧带来的好处。

般若,很多人将它说成是大智慧,无上智慧等等:

波罗蜜多就是到达彼岸。心,很多人将它理解为中心,意思是般若品的重中之重。其实这个“心”在这里有“心法”或者是“无上法”或者是“修持的方法”。经,就是多次看,反复看,无数人看,并且都认同、认可的“学科书”或者是“学材”

所以,《无量寿经》讲述的是只要你按照《般若经》去修,就能达到菩萨的境界,然后更进一步达到佛的境界。由此可知,这部《无量寿经》最先说出来的人应该是观自在菩萨。这只是她在修行过程中的体悟,然后把它讲述出来了。

无量寿经讲的是什么

《无量寿经》是汉传佛教的经典之一,属于“大乘佛教”范畴。它是由观音菩萨在佛陀涅槃后世上八百年所说的一部佛经,主要内容是关于纯土净土及阿弥陀佛教义的阐述,被誉为佛教禅定、般若与戒律三学中“禅定学”的集大成之作。这部经典的重要性,在中国佛教历史上被广泛认可,深受佛教信仰者的崇敬。

《无量寿经》告诉我们,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中创建了净土,并为净土众生提供了无量丰盛的精神财富和无穷尽的智慧。在净土中修行,可以远离人间的痛苦和烦恼,在极乐世界中享受永恒的幸福和安宁。佛教中的度化,不仅是精神上的引导,也是进入净土的关键。

《无量寿经》强调“五净”:思净、业净、五欲净、口净、心净。这是指在人生的各方面中,应该保持心灵的纯净和虔诚,遵循佛陀所传授的戒律,坚持追求正道,正念、正见的生活态度。

《无量寿经》耳濡目染、口耳相传之后,由于其弘扬佛法的思想和文本的简洁明快,深受爱好佛教的读者及信仰者的喜爱和推崇。同时,也有许多著名的佛教学者,从这部经典里面寻找佛教禅定和般若思想的精髓,为了向众人宣传佛教的智慧和慈悲,在人类的心灵深处撒下种子,并将这些知识传承下去。

总的来说,《无量寿经》是佛教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弘扬了佛教的慈悲、智慧、慈悲和自我救赎的思想,对广大信仰者和爱好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些思想、智慧、修行方法和修行实践,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自我救赎,也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提高个人品德修养、人生价值取向、心灵净化等方面的修行。

无量寿经主要讲的是什么

佛教经典。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二卷,曹魏康僧铠译。净土三经之一。此经说无量寿佛(阿弥陀佛)的因地修行,果满成佛,国土庄严,摄受十方念佛众生往生彼国等事。此经前后有十二译,存五译、失七译,会集、节略本四本。经中介绍了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接引众生的大愿、极乐世界的美好景象,以及娑婆世界的污秽不堪等内容。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净土五经一论》中的《无量寿经》版本,已由民国时期夏莲居个人所会集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恢复为印光大师勘定的曹魏时期康僧铠主持翻译的《佛说无量寿经》。经中介绍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所发诸大愿(依版本不同而数量不一,有二十四愿、三十六愿,最多为四十八愿),建立弥陀净土接引十方世界众生,以及弥陀净土的大概样貌。该经叙述,存在一个西方极乐世界,该世界由一个叫阿弥陀佛的佛负责掌管。身旁有观世音菩萨以及大势至菩萨护持,一切众生如果想要去西方极乐世界只要临终之时能够持念阿弥陀佛圣号,并且心不颠倒(不要昏迷意识不清)以及一心不乱(伏住其他念头想法只有佛号),阿弥陀佛与你有缘的佛菩萨就会接引你去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是十方三世诸佛所共同赞叹并且护念的殊胜世界,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念佛往生,就永远脱离生死轮回,一生成就了。到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即畜生、饿鬼、地狱),也没有生老病死苦,更没有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与求不得苦等。不但空间广大无边,气候温和怡人,而且地势平坦,七宝为地,有宫殿楼阁,树现佛刹,无数由七宝所成的水池,八功德水常在池中。另有无量无数微妙香洁的莲花以及百千种奇妙杂色之鸟。不但常作天乐,常见天花缤纷落下,更能够常闻无量宝香飘散。而且所有事物皆放光明,尽善尽美。最令人向往的是能够随时见佛亦可随时闻法。而且最终必然成佛。

无量寿经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亦称《大阿弥陀经》(参阅汉译版本),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经中介绍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所发诸大愿(依版本不同而数量不一,最多为四十八愿),建立弥陀净土接引十方世界众生,以及弥陀净土的大概样貌。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sdnit.com/mm/435293.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