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易经 孔子学易经感慨

孔子学易经 孔子学易经感慨

既然孔子精通《易经》,那为何还劝诫人们“不卜”呢?

大概他认识到此书的影响力会对社会秩序以及平民日常生活构成负面冲击。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也有可能会利用周易占卜之术制造是非,混淆视听,所以他才不主张人事事都占卜…………个人观点!谢谢!任何思想学派有其精华,有其糟粕,易学也同样如此。易学中的占卜问卦带有迷信色彩,有着愚弄百姓的负面因素。所以孔子劝世人不要相信占卜,遇到什么事情还是要相信自然规律,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解决。这就更加表明儒家是入世而超越自己,是积极向上而又励志的。

这就是为什么,孔夫子劝人不要占卜,因为那是肤浅迷信,而附着在卦辞里面的章句,则是中国哲学的源头,充满了思辨,令孔子爱不释手。因为他学的是易经的哲学义理。洞彻天地万物的规律,遵循规律去做人做事,成人成事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用筮仪还原周易的科学技术。心理学家荣格先生就这么干的。中国大哲学家胡适先生就看着荣格先生这么干而轻言占卜,导致荣格先生认为胡不懂筮仪,妄评古经科技水准。仅此而已。

实际上孔子后来不仅不反对占卜,还认为占卜是一种工具,也热衷于占卜了。孔子教导学生的“知谋远者,卜筮之繁”也正相吻合。表明即使圣贤,在遭遇坎坷、陷入穷途末路之际,也会一时陷入迷茫而求助于占卜。孔子提出不要轻易去占卜,是因为大家都应该有身份、层次的界线,不要试图去窥探天机,占卜的事,自有道家去做,普通老百姓,应安守本分。(卦象、爻象)或要素的分析方法,潜藏的富有哲理的结构分析方法,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类似情况时,可以参考《易经》的卦爻辞告诉我们的方法去应对,可以用与现实情况的决策,而不是为了占问未来怎样。

孔子在易学上有哪些成就?

孔子起初并没有学《周易》,一次,他偶然间用《周易》占卜自己的命运,占得一卦为“火山旅”。他便以此卦请教于经通《周易》的商瞿。

商瞿对他说:“‘旅’卦的彖辞曰:‘小亨,柔得中乎外,而顺乎刚,止而丽乎明。’意思是虽有太阳般的光明但却静止不动。您占这卦表明,您虽然具有圣人的智慧,集大道于一身,却没有权威的地位,不能施行于天下。”

孔子听后长叹道:“凤凰不向此地飞来,黄河没有龙图出现,这真是天命啊!”从那以后,孔子开始反复研读《周易》。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周易》这样的书,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周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接着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再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透彻理解《周易》的精神和实质后,孔子写下了10篇读后感:《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计7种10篇。这10篇读后感被后人称为《十翼》,又称为《易传》,以解读《易经》。

彖传,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两篇,共64节,分释六十四卦卦名、卦辞和一卦大旨。象传,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两篇,阐释各卦的卦象及各爻的爻象,释卦象者称为《大象传》,释爻象者称为《小象传》。文言,共两节,分别解说《乾》、《坤》两卦的意旨,故也称《乾文言》、《坤文言》。主要是在《彖》和《象》的基础上作出进一步阐发与拓展。系辞传,分为上下两篇,主要申说经文要领,贯彻卦爻辞的基本义理。文中对《周易》经文作了全面的辨析与阐发,一者抒发《易》理之精微,二者展示读《易》之要例。说卦传,是阐述八卦取象大例的专论,也是探讨《易》象产生于推展的重要依据。序卦传,是《周易》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推衍纲要,揭示各卦之间的相承相受。前半段经《乾》至《离》共30卦,主说天道;后半段自《咸》至《未济》共34卦,主说人伦。杂卦传,犹言“杂糅众卦,错综其义”。将六十四卦重新编为32对“错综卦”,旨在阐发事物的发展在正反相对因素中体现的变化规律。《汉书•儒林传》记载:“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而为之传。”

儒、释、道三教都从易经中汲取智慧,为什么孔子五十岁才读易经?

首先,孔子研究《易经》与其人生遭际和鲁国政坛变故有着密切的关系。孔子五十岁以前一直仕途蹇促,郁郁不得志。五十岁以后突然时来运转、春风得意,先出任中都宰,然后升为司空,旋即又擢升为大司寇行摄相事,位高权重、红极一时。然而孔子深知鲁国政坛凶险多变,“公室”与“私家”、宗主与家臣以及“三桓”之间,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种关系扑朔迷离,各种争斗异常激烈。短短数年间,前有“阳货之乱”(《左传·定公八年》),后有公山弗扰以费叛(《左传·定公十二年》),政坛几乎一直没有安宁的日子。

孔子是一个怀有远大理想的伟人,面对鲁国混乱复杂的政治局面,既要有所作为,又要规避风险,确实需要大智慧。如何才能做到“无大过”呢?必须“知天命”。如何才能“知天命”呢?必须认真研究“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易经》,从中领悟顺应天道、规避人祸的哲理。

其次,儒学发展需要理论创新。孔子所创立的儒学一直偏重于人文应用领域,对于世界本源以及自然现象等问题则始终采取“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庄子·齐物论》)的回避态度,因而致使儒学思想的哲学基础相对薄弱,制约了儒学的发展。孔子在构建儒学理论体系过程中可能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因此他从五十岁开始致力于研究《易经》,因为《易经》中蕴含了许多关于天地之运行、四季之交替、阴阳之变化、人事之休咎、政治之得失等高深哲理,他可以借此来实现儒学的理论升华,为儒学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再次,《易经》是儒学经典之一,孔子在完成《诗》、《书》、《礼》、《乐》等儒学经典修订工作后,必然转而集中精力来整理和诠释《易经》、《春秋》等内容更加深奥的典籍,这样才能开设新的教学科目,以满足弟子们进一步求学的需求。不过,《论语》中未见孔子教授或与弟子讨论《易经》的内容,先秦典籍中也没有相关记载,可能孔子觉得《易经》内容过于深奥,他一直没有物色到天资和悟性俱佳的合适人选,所以只好自己穷究其理、自得其乐了。

到了两汉时期,有关史书关于儒家《易》学的传承脉络突然清晰起来。《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商瞿,鲁人,字子木。少孔子二十九岁。孔子传《易》于瞿,瞿传楚人臂子弘,弘传江东人矫子庸疵,疵传燕人周子家竖,竖传淳于人光子乘羽,羽传齐人田子庄何,何传东武人王子中同,同传菑川人杨何。何元朔中以治《易》为汉中大夫。《汉书·儒林传》:自鲁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臂子弓。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装。及秦禁学,《易》为筮卜之书,独不禁,故传受者不绝也。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sdnit.com/mm/290522.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