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天地之数,天地之数减去卦数

易经中天地之数,天地之数减去卦数

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这段话…

“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

这段话意思是:

关于天地运行的周期,每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为一个大循环(元)。将这个周而复始的大周期分做十二个阶段(会),分别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支了。每一个“会”合计一万零八百年。

——这是古代中国历法的理论,其中,元、会是历法单位。邵雍《皇极经世书》有:三十年为一世;十二世计三百六十年,为一运;三十运计一万八百年,为一会;十二会计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为一元。

为何《易经》里没有五行?

五行之名曰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数得天地之数相合而生成,五行之德曰生长养收藏,五行之用在于反映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五种不同状态及其属性。《易·系辞传》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天地之数如何“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呢?

根据《尚书大传·五行传》可知,天地之数又分为生数一、二、三、四、五和成数六、七、八、九、十,生数和成数相得而合则成五行之数:一、六相合为水的五行之数,二、七相合为火的五行之数,三、八相合为木的五行之数,四、九相合为金的五行之数,五、十相合为土的五行之数。所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这就是所谓“五行之数得天地之数相合而生成”。

《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而《周易》的本源来自三幅图,分别是《洛书》、《河图》和《太极图》。《洛书》是空间规律的五行数码图,《河图》是时间规律的五行数码图,《太极图》是阴阳分布和五行运行路线图。这三幅图都与五行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以五行之数为纽带,古圣先贤创造了八卦,绘制了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详情请参阅笔者以前发表的文章)。

《洛书》就是先天八卦的蓝本,《河图》就是後天八卦的蓝本,所以先天八卦就是空间八卦,後天八卦就是时间八卦,八卦就是用阴阳符号代替了五行之数而绘成的,并赋予了时空的意义。时空构成了宇宙,五行之数就成为了宇宙的密码,《周易》就是研究和揭示宇宙规律的哲学。所以说《周易》中没有五行,实乃大谬!

懂易经的同仁;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为何只取四十九?

所谓天地本不全,一切显象之物皆不能圆满,一切圆满之物皆不能显象。道因圆满而无象可见,五十之数因与道合亦不显象,而占筮正是为了以数显象,故五十挂一而用四十九,取其不圆之义。

易经系辞第九章释文?

占筮方法:

(一)用五十根蓍草,先抽去一根象征“太极”,始终不用,剩下四十九根信手分成两半,象征“两仪”,左右手各拿一半。

(二)从右手抽出一根,夹在左手小指与无名指之间,象征“三才”(天、地、人)中的“人”。

(三)放下右手所拿的蓍草,用右手数左手中的蓍草,四根数一次,剩下最后的余数又夹在左手无名指与中指之间,据说四根象征“四季”,而余数象征“闰月”。

(四)以左手数右手原来所拿的那一半蓍草,方法和上面一样,余下来的蓍草夹在左手中指与食指之间。这时,左手夹的蓍草合在一起,不是五根,就是九根,剩下的蓍草不是四十根就是四十四根。

(五)把那九或五根蓍草放在一边,剩下的四十或四十四根再分成两半放在左右手中,又从右手那把里抽出一根夹在左手小指和无名指之间,像上面所说的那样四根一次地数,数完左手那一把再数右手这一把,两次余下来的蓍草加上先夹在左手的一根,一定是四根或八根。这时,剩下的蓍草不是三十二、三十六根就是四十根。

(六)再如法操作一次,余数有形成八根或四根,去掉余数后,剩下的蓍草不是二十四、二十八、三十二根就是三十六根。

以上三次分数蓍草,叫做“三变”。三变的结果有四种:二十四、二十八、三十二、三十六。这四个数分别是“四”的六、七、八、九倍,六为老阴,八为少阴,九为老阳,七为少阳。由此便得一爻。

由于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爻,所以要来六次,共十八变。

团正易学的大衍之数

大衍之数一词出自周易系辞上传:辞曰: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周易的魅力在于其蕴涵的哲理性,周易的哲理性又依附在卦画的变化上,而卦画的变化又是基于策数的推演,而策数则是由:大衍之数五十和天地之数两组数决定的.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数字化时代,其实早在3000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用数字来表达这个世界了.由于天地之数的来历在易传中讲的很明白,但大衍之数五十的来历,却没有说明.这给后人留下了诸多猜想:古人京房曰“五十者,谓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合五十”。邵雍曰“天数二十有五之倍数,合五十”马融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日月,日月生四时,四时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气,合五十”。荀爽曰“卦各有六爻,六八四十八,加乾坤二用爻,合五十”。郑玄曰“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以五行通气,凡五行减五,合五十”。朱熹曰“盖以河图中宫天五乘地十而得之”。杭辛斋曰:“勾股自乘合大衍数,既三三见九,四四一十六,五五二十五,巧合五十”。金景芳曰:“大衍之数五十”应为“大衍之数五十有五”,古书可能脱“有五”二字。团正在

中解释为“大衍之数五十”。既天一:一单,地二:一双,天三:一单一双,地四:二双,天五:一单二双,地六:三双,天七:一单三双,地八:四双,天九:一单四双,地十:五双。天数一、三、五、七、九共有五单十双,合二十有五。地数二、四、六、八、十共有十五双,合三十。天数之中藏十双与地数十五双合二十五双。既“大衍之数五十”也。为什么要“用天数之中藏十双与地数十五双合二十五双”为大衍之数呢?这是易经中“数”的特殊意义决定的。易经中“数”的意义,除了具有一般的“数量”意义外,更主要的是“阴阳”意义。单为阳,双为阴。故“天数二十有五”既“天数五阳藏十阴”,“地数三十”既“地数十五阴”。大衍之数既“天数藏十阴”与“地数十五阴”之和。此既系辞上传篇首“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之所指也。为什么要用天数藏十阴与地数十五阴之和演天地之变呢?这完全是由天地的自然交变决定的。阳为天火,阴为地水。天一既天火,地二既地水。天三就是“天一火”把“地二水”照热升到天上的热蒸气。天三热蒸气中的“热量”就是“天一”,天三热蒸气中的“水分”就是“地二”。当天三热蒸气遇冷化天雨下落与大地再交时,“热量”是不会下落的,而只有天三中藏的“地二水”重新回到地面。所以天地之交既阴阳之交,阴阳之交既水火之交,水火之交的实质,是在天火(即日)的作用下,阴的地水与假阳的水蒸气在不断的上下对流,冷热交换。所以为阴阴相合,故取双数之和,用于大衍。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sdnit.com/mm/298504.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