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周易序卦有天地(根据周易序卦有天地然后有万物)

根据周易序卦有天地(根据周易序卦有天地然后有万物)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出自哪本书?

周易。有天地,然后万物生,语出《周易•序卦》。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是华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易经》由本文的“经”和解说的“传”构成。“经”由六十四个用象征符号(即卦画)的卦组成,每卦的内容包括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组成。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具体出自哪本…

周易·序卦》曰:“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这就是说,天地间阴阳二气交合才能化生万物,有万物才能产生男女、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礼仪,万物离开天地就无法生存,天地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所以古人非常尊崇天地,敬重礼拜天地,形成了按节气定期祭祖天地的礼仪制度。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序卦传》笔记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论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者,众也。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

《序卦传》依据卦的名称、义理,发现六十四卦排列的次序实际上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生成变化发展乃至于终止又复生的次序规律。六十四卦从次序上来说主要反映出两种规律。古人的总结,一个叫相因,一个叫相反。相因是说后面一卦是前面一卦的延续,因为前面一卦还没有发展到极点。相反,是指前面的卦走到极点了,就要变到反面了。

先有了天,有了地,然后事万物就产生了,乾为天,坤为地,乾坤之后的卦都是指万事万物的生长。

1、乾卦坤卦之后是屯卦。

屯有万事万物在初生开始时的艰难的意思。天地交合产生万物,产生万物的第一个阶段是困顿的,艰难的。就像父母结合,生出孩子,生孩子就是非常艰难的。

2、屯卦之后是蒙卦。

因为初生的事物是蒙昧无知的,既然蒙昧无知,就要启蒙,要教育。

3、蒙卦之后是需卦。

接受启蒙的事物是幼小的、稚气的,需要养育他,供养他,所以需卦是供养,供养饮食给他。

4、需卦之后是讼卦。

有供养,有饮食,饮食不充足时,大家就会去抢,就有诉讼,先是口头上的诉讼。

5、讼卦之后是师卦。

口头上争到一定程度,就开始聚众闹事了,要开始动武了,师是众,军队的意思。

6、讼卦之后是比卦。

众人在一起通常都想比个高低,所以接下来就是比卦,比是比较,相比的意思。

有天地有万物出自易经还是论语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出自《周易·序卦》

周易·序卦》曰:“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

这就是说,天地间阴阳二气交合才能化生万物,有万物才能产生男女、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礼仪,万物离开天地就无法生存,天地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所以古人非常尊崇天地,敬重礼拜天地,形成了按节气定期祭祖天地的礼仪制度。

“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是什…

能够装满天空和大地之间的,只有万物,因此在聚集的时候接纳,这聚集就是充满,这聚集是在事物起初出现的时候。

1、该句出自于《易经·序卦传》

2、原文如下: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

3、译义:

天空和大地存在了,这样之后万物才出现了。能够装满天空和大地之间的,只有万物,因此在聚集的时候接纳,这聚集就是充满,这聚集是在事物起初出现的时候。事物出现了一定会迷惑,因此在迷惑的时候接纳,这迷惑是没有知识,事物的幼稚之时。事物幼稚便不能够不抚育,因此在必得用的时候接纳,这必得用跟生活起居是一样的道理。生活起居一定会存在争辩,因此在争辩的时候接纳。

4、作品介绍:

序卦亦称《序卦传》。《十翼》中的一篇。说明《易经》六十四卦排列的次序,从天地万物说起,以”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来说明乾坤两卦居于首位。然后以万物生长的过程、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物极必反、相反相生的运动规律等解释其它各卦的相互关系,说明六十四卦排列的次序,以”物不可穷,故受之以未济终焉”来解释最后一卦”未济”卦。借助已有的经传文字,或取卦象,或取卦义,以两卦为一组,用对立统一思想,试图将六十四卦建立起因果关系链。其采用的基本上是以偏概全的方式,不能以此完全代替六十四卦卦序思想,但其本身的思想观点仍值得研究。成书年代或言约在汉代宣、元之间,或言约在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间。一般以为晚出,迟于《彖》、《象》、《系辞》等。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sdnit.com/mm/298675.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