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贼盗方位天地合处(《太宗论盗》 译文是什么?)

论贼盗方位天地合处(《太宗论盗》 译文是什么?)

盗墓贼分为几派,各派的特点是什么?

1、擅长技巧不同。

北派”以“巧力”见长,如盗洞打在何处(棺前、棺尾)、掘成何形(方洞、圆洞)都有讲究,十分诡异。南派则以“巧技”见长,可谓是精耕细作的“集约型”。他们手段超强,“南派”的绝活是寻找墓葬。

2、盗墓方式不同。

北派盗墓贼在工具的使用上特别讲究,如洛阳铲就是北派盗墓贼发明的,既是他们盗墓利用,也是他们盗墓绝技。南派则善于使用“望”、“闻”、“问”、“切”四法,此法便是南派中的“长沙帮”盗墓贼所总结,是他们惯用手段,当然也是绝技。

总结:盗墓风格不同无论是寻找墓葬,还是发掘墓葬,“北派”没有太多技术含量,只是单纯依靠工具锋锐,所以我们将“北派”盗墓称为“粗放型”。南派在寻找古墓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或是祖传的经验,他们对中国古代的风水知识有独到研究。

扩展资料

旧社会工具

1、盗掘古墓一方面靠人的技术、经验;一方面靠工具操作,旧社会民间盗掘工具为锹、镐、铲、斧和火把、蜡烛等。明代以前,盗墓贼没有探测专用工具,明代开始使用铁锥,它的出现使盗掘者仅以地面有明显标志(如封土、墓碑)的墓葬为对象一去不复返。

盗墓者利用特制的铁锥,向地面无标志的地下探索,一旦找到古墓,根据锥上带上来的金属气味,选好方位,可直接挖洞盗掘。

2、从铁锥到“洛阳铲”,是南派盗墓贼使用地下探测工具的一个飞跃。北方特别是洛阳、关中地处黄土塬区,水深土厚,“洛阳铲”的铲夹宽仅2寸,宽成U字半圆形,铲上部装长柄,把此铲每向地下钻插一下,就可以进深三四寸,往上一提,就能把地下卡在半圆口内的地土原封不动地带上来。

3、盗墓觅宝之事古即有之,于今尤烈,其方法、技术、工具演变成更趋现代化、智能化、集团化,探测用军用罗盘、探测仪,开挖用雷管、炸药、电锯,运输通讯用汽车、摩托车、手机,因而打击盗掘古墓、贩卖走私文物的斗争更为复杂艰巨,任重道远!

古代盗墓贼为何能一找一个准呢?他们究竟有何秘诀?

在古代的时候,科技不够发达,但是古代的盗墓贼还是可以一找一个准儿。主要就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秘诀,总体来说,就是“望”“闻”“问”“切”。我们都知道,盗墓行业自古就非常的猖獗,说起盗墓来,那技术和经验都是非常重要的,古代的时候,科技不发达,而盗墓的工具一般都是以铁锹,斧子,火把,蜡烛,镐为主的,他们没有专业的探测工具,从明朝时候开始,盗墓则主要就是利用辨别金属的气味来选择方位的,一开始是铁锥,到后来发展为洛阳铲,盗墓使用的工具也在一步步的进化,那么古代盗墓贼到底是通过什么秘诀一找一个准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第一,“望”也就是观察风水。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经验老道的盗墓贼对于风水之术都是非常擅长的,每到一个地方,他们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查看风水,我们都知道,古代的时候人们比较迷信,对于墓地的选择上,也是非常的重视的。只要是风水宝地,那么下面肯定有大墓,既然是大墓,里面的陪葬品肯定也不少。

第二,“闻”就是通过气味来辨别。有一些盗墓贼的鼻子特别灵敏,嗅觉很好,只要闻一下墓表面的土,就能判断出下面的墓有没有被盗过,功夫好的还可以通过闻气味辨别出是什么朝代的墓。

第三,“问”也就是从民间打听消息。所谓“问”就是字面意思,一般盗墓贼会装扮成风水先生到处游访,这些人的口才很好,每到一个地方,与当地的老者交谈,了解当地的风俗,从中获取与古墓有关的信息。

第四,“切”如同诊脉一般。知道了古墓的具体方位以后,从哪里可以下手,从哪里能够以最短的时间和距离进入到古墓里,这些都是需要经验的,而一些有经验的盗墓贼就可以通过地势的走向,就像给人把脉一样,精准的找出棺材所在的位置,然后直接打洞,以最快的速度进入主墓室,盗取陪葬品。

《太宗论盗》 译文是什么?

【译文】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们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原文】上(唐太宗)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止,上哂(shěn讥笑)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逼迫)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太平),路不拾遗,外户(大门)不闭,商旅野宿焉。

上①(唐太宗)与群臣论止盗,或⑦请重法以禁止,上哂②(shěn:讥笑)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逼迫)身,故不暇③顾廉耻耳。朕当去⑧奢省费,轻⑨徭④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⑩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⑤(太平),路不拾遗,外户⑥(大门)不闭,商旅野宿焉。——司马光《资治通鉴》

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的饥饿逼迫上身,所以就顾不得廉耻罢了。我们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拾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给自己),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sdnit.com/mm/298764.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