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天地人代表什么意思「易经中的天地人」

易经天地人代表什么意思「易经中的天地人」

关于天,地,人为什么称为"三才

三才就是天地人,天干就是代表天机道,地支代表地脉道,藏干代表人间道,命数就是这个天地人三才之道组成的,如果天命不能变,而地脉道地理环境,和个人的努力,就是人间道改变了,三分之二改变了,就大了天命天机道的三分之一。人的命就会改变。那些听天由命的说法是一种消极的思想。

“三才之道”影响深远。老子的“三生万物”思想,实质就是三才生万物的思想。孔子认为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因为天、地、人三才每才都有两种变化可能(天——阴阳;地——柔刚;人——仁义),这样三才排列组合只有八种可能,也就是二进制2的3次幂。

扩展资料

三才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可谓源远流长。如盘古开天辟地的创世神话,其实表现的就是天、地、人三才思想,那时古人就把人放到了突出的位置。其他古老的神话,也包含着三才思想,如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地覆东南,自此天道左行,地道右迁,人道尚中。这是三才思想的升华,但是,还只停留在天、地、人各行其道的水平之上。

到了《易经》的时代,人们终于发现:人可以向天、地学习,人道可以与天道、地道会通,通过法天正己、尊时守位、知常明变,以开物成务,建功立业,改变命运,成就了“三才之道”的伟大学说。

怎样看待“天,地,人”三者之间关系的

天、地、人,在古代被称为“三才”。易经《系辞传》上说:“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

意思就是说,有天道存在,有人道存在,有地道存在,天地人三才,必须三者兼顾,合二为一。这里为什么是两之,因为天地,都是客观自然环境,自然必然要与人相合。反映在风水学上,就是通过具体方法,把握天地人相互运作的机制。

那么,人们应该如何兼顾“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呢?

其一,地道是根是本;

《管氏地理指蒙》上说:“三才之道,地道独重。盖凡在天之丽,莫不由于地;而人则有以相论者,有以心论者,有以命论者。然相生于心,心复生于命,命虽在天,其本则根于地”。

也就是说,地道是根是本,人最终由地决定。地好就可以得福得吉,地灵则人杰,宅吉即人荣;地不好则有祸,甚至某个地点遭受破坏,也会影响人的吉凶。有些不好的地,经过人工修整,也可以使人得吉避凶。

地道之所以为根为本,道理就在地为人之母,人类所有的衣食,包括生命,都来源于地,是大地母亲源源不断的无私给予。

天、地、人,在古代被称为“三才”。易经《系辞传》上说:“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

意思就是说,有天道存在,有人道存在,有地道存在,天地人三才,必须三者兼顾,合二为一。这里为什么是两之,因为天地,都是客观自然环境,自然必然要与人相合。反映在风水学上,就是通过具体方法,把握天地人相互运作的机制。

那么,人们应该如何兼顾“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呢?

其一,地道是根是本;

《管氏地理指蒙》上说:“三才之道,地道独重。盖凡在天之丽,莫不由于地;而人则有以相论者,有以心论者,有以命论者。然相生于心,心复生于命,命虽在天,其本则根于地”。

也就是说,地道是根是本,人最终由地决定。地好就可以得福得吉,地灵则人杰,宅吉即人荣;地不好则有祸,甚至某个地点遭受破坏,也会影响人的吉凶。有些不好的地,经过人工修整,也可以使人得吉避凶。

地道之所以为根为本,道理就在地为人之母,人类所有的衣食,包括生命,都来源于地,是大地母亲源源不断的无私给予。

为何《易经》说天人合一,却不说地人合一或者天地人合一?

“天人合一”作为一个名词,可以说是每个人都知道,最起码都听说过,但却又说不清楚其具体含义。似乎是一个怎么说都对,但不管怎么说都好像不全面、不准确的命题。千百年来,无数人就此著书立说提出自己的观点,儒释道也分别形成和阐述着自己的观点,但最终却又聚讼不绝,形不成一个能够被公认的定论。

在一些很普通景观上,都石刻着“天人合一”,可见其普及度之高,事实上,“天人合一”是中华文化最核心、最本质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有些终极概念性质的哲学问题。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绵延流长,作为其最基本的命题,又岂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这就恰如,鲁迅先生在《文学和出汗》所云:“这真是所谓‘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

深邃的天际,浩瀚的宇宙,古人和我们并不懂“天人合一”,有人认为出自董仲舒,就是所谓的糊弄皇帝的“天人感应”的基本原理。不管有没有道理,但确实深刻影响了强大的汉朝,一直到程朱理学的出现,“天人感应”才退出历史的舞台。然而事实上,“天人合一”的最早来源应该是出自《易经》。

《易传·系辞下》说:“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三字经》则更简洁直白说:“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所以,“天人合一”,应该是“天地人合一”的简称。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sdnit.com/mm/298852.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