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和易经居然还有联系(筷子与易经)

筷子和易经居然还有联系(筷子与易经)

你没觉得筷子属于中国古文化吗-这个筷子文化的出处有没有依据?

筷子是发明于中国,是中华文化的标志之一,筷子是我们日常饮食文化的重要标志,在先秦的时期称为:“梜”,在汉代的时候被称为:“箸”,到了明代被称为:筷。有多种不同的材质制作成不同风格的,分别有竹、木、骨、瓷、象牙、金属、塑料等。我们现在多用木筷、不锈钢筷子,还有塑料筷子等等。

筷子的起源,是有出土文物可以证明的,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筷子是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的铜筷子。证明了筷子的使用至少有3000年历史。

另外关于筷子的起源,还有很多民间的传说,比如一是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二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还有的说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的筷子。

其实不管怎样,都在证明筷子源于我们中国,而且与我们中国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

中国标准筷子,应该是一头圆,一头方,圆象征着天,方象征着地,这是对应着天圆地方。中国筷子的标准长度应该是七寸六分长,代表着我们人类的七情六欲,告诫我们要克制我们的欲望。

筷子蕴含了对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解:拿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方,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

筷子蕴含了国人对易经中的太极与阴阳的理解:太极为一,阴阳为二,拿筷子时主动为阳,从动为阴,是为两仪之象。

筷子的传统文化内涵是什么?

1、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圆的象征天,方的象征地,对应天圆地方,这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方的在上,圆的在下,直接接触食物,代表“民以食为天”。

2、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这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

3、一双筷子分为两根,代表中国人遵守太极和阴阳的理念。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分为二,这代表着万事万物都是有两个对立面组成的;合二为一,这阴与阳的结合,也意味着一个完美的结果。

4、《周易》中有明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暗八卦:休、生、伤、杜、景、死、惊、开。筷子有两根就是二,对应到八卦就是“兑”卦,是“口”的意思。筷子本身直,长对应八卦的“巽”卦,是“入”的意思。

5、使用筷子时,一根为主动,另一根为从动;主动为阳,从动为阴,此为两仪之象。

6、一双筷子躺在餐桌上,就如同一支笔躺在书桌上,这是文雅的表现。

筷子中的《易经》文化

提到日常生活当中的筷子,大家并不陌生。但是真正了解筷子文化的人并不多。老祖宗留给我们平和吃饭所用的筷子,到底给大家带来什么样的人生智慧呢和做事情什么样的哲理思维呢?

其实大家平时吃饭用的筷子和《易经》有这密切关系。下面我简单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大家那个喜欢。

我们平时吃饭用的筷子,一头圆一头方,代表天圆地方。筷子长七寸六分代表人的七情六欲。一双筷子这里的一代表太极,一双筷子有两根筷子组成。这里的两根筷子的二为两仪。其中一根为阴一根为阳。阴代表事物的错,阳代表事物的对。两根筷子合到一起为一双筷子。这叫一中有二,二中有一,合二为一。中国人做事情的原则为对中有错。措中有对。一切决定在您站在什么立场看问题。这就是我们东方中国人特有的易经阴阳思维。不知当代中国人能有多少人认同这个道理。今天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关注。

中午吃饭筷子突然断了,有什么预兆怎么化解,懂周易的来

中午吃饭筷子突然断了,有什么预兆?如果你家里没有备用的筷子,预示着你只能用勺子或者手抓吃饭了,其它的倒没有什么,千万不要相信那些所谓的“身体健康会出现问题的解释”,筷子断了,说明筷子的寿命到了,或者你的力气太大了,生活中筷子本来就是一个耗材,而且定期换筷子是一个好的生活习惯,即使不断也要定期更换的。

游牧民族的筷子智慧:关于筷子,内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兄弟最讲究了,他们出门在外也要随身携带自己的筷子,而且是用金属银做的,不仅可以确保卫生还能预防食物中毒,这是游牧民族流传下来的好习惯,可以最大可能地避免餐具的混用,可以避免很多疫病的传播,其实这个卫生习惯可以在校园内、企业内等具有集体食堂的地方推行,可以避免公共卫生问题。

筷子的寿命:可能很多人都不会太在意,这个估计都是家里人来负责,有些人甚至不知道筷子也是有寿命的,筷子不仅要定时消毒,还要过一段时间就要换一批,因为筷子随着使用的时间,会滋生一些细菌,不是简单高温就能消灭的,所以筷子是最应该独享的用餐工具,尤其是家里经常来客人的更应该如此,为了让客人吃的放心,每次都该用新的筷子,虽然会造成浪费,但是好处不言而喻,大家吃的放心,总之,每隔3-6个月,都会根据筷子的使用情况换一批新的来,所以说筷子也是有寿命的。

如果经常在外就餐,建议带一双自己的筷子,既可以显得有品位,又可以确保卫生,其实很多饭店和食堂对筷子虽然消毒,那些筷子都是使用了很长时间的,长期的消毒会让筷子的寿命进一步缩短,所以断了也就很正常了,不必在意,但是生活中,该小心的地方,还是要小心,我们不是经常说“小心驶得万年船”吗!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sdnit.com/mm/300530.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