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明德楼风水文化理念(明德楼是哪个大学)

人民大学明德楼风水文化理念(明德楼是哪个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西门内明德楼D座国际楼502室怎么走啊???

你说的正门不知道是不是东门。

人大主要有两个门(小门葫忽略),东门和西门。

如果你是从东门到西门的话要走大概20分钟。比较麻烦。

建议直接到西门。

西门进来以后左边就是明德楼。从明德楼楼中间的柱子之间穿过到达如论讲堂。如论讲堂左侧就是明德国际楼。但是进明德楼是需要查证件的,这个你得自己解决。

进国际楼乘电梯到5楼就可以。

如果是东门进来的话。沿着右边那条路直走走到头,然后右拐。换条路继续往前走。总之只要不停地向西北方向走就到了。明德楼在西北角的。

你是上国关的啊?

嗯……明德楼是人大校内唯一一个需要查证件的地方。

校外人士一般是不让进的。

不过门口可以登记。

你进去的时候登记一下应该就可以。

再然后,如果实在不然你进的话,可以从明的法学楼南侧小门进去,那里证件查的最少,然后从明德楼四楼到国际楼就可以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的历史沿革

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创建工厂管理系、贸易系及簿记核算教研室,是新中国最早创立工商管理教育的高校。1983年,中国人民大学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等4所大学合作,先后开设2期MBA暑期课程班,为该校培训了大量的青年教师。1984年,成为中国首批获得工业经济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所院校之一。1986年,成为首批获得会计学、企业管理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之一。1988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工商管理学院,下设工业经济、农业经济、贸易经济、投资经济、商品学和会计学六个系。在首次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中,企业管理学科成为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工业经济(产业经济学前身)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90年,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率先在全国招收与培养中国自己的MBA。获得贸易经济(商业经济前身)博士学位授予权。1991年,成为中国首批9所开办MBA教育(颁发中国MBA学位)的商学院之一。1996年,在工业经济系、贸易经济系、外国经济管理研究所、土地管理系合并的基础上成立实体性的工商管理学院。1998年,与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合作在中国最早开设EMBA项目。2000年,获得技术经济及管理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由工商管理学院、会计系合并组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2002年,获得流通经济学、市场营销管理、财务管理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中国首批开办EMBA教育的商学院之一。2004年,成为中国首批开办MPAcc教育的院校之一。2005年,商学院搬入新落成的明德楼。2006年,商学院进行学系调整,组建企业管理、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科学与工程、贸易经济、市场营销、会计、财务与金融7个系。2007年,工商管理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进行的一级学科评估中位列全国第三。2009年,与明茨伯格研究中心、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英国兰卡斯特大学以及新加坡东西方文化发展中心合作在中国创办CMPM项目(中国实践管理领袖教育)。2010年,商学院成立60周年,通过EQUIS认证。2013年,工商管理学科在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位列全国第一。

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楼的建筑特色

明德楼是目前国内高校已建成建筑中规模最大的单体教学建筑”。人大党委常务副书记兼副校长牛维麟在典礼上介绍,明德楼具有体量大、功能全、现代化程度高三大特点。作为集教学、实验、图书阅览、办公、剧场、演播厅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综合建筑,其占地面积约38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总人数约10000人,最多可满足6300名学生上课需要,此外明德广场总面积约万平方米,可组织万人的大型活动。整个建筑共有多媒体教学、卫星实时接收、安全监控等各类设备设施及强弱电系统25个,并设有800个终端的计算机广场。明德法学楼建筑面积一万八千平方米,共12层,地上10层,地下2层。地上二层为法学楼大厅,大厅围栏上装饰有黄铜做就的浮雕一组,分别是代表着中华法系、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印度法系、伊斯兰法系共五大法系的9块浮雕。浮雕装饰壁画的形式采用多视点、多信息量、法律特点与装饰纹样相结合的设计方法,从整体上看,这9块浮雕在表现法律主题的框架下,形成了完整的带状装饰,每块之间由水纹相连接,暗示出“法平如水”的传统理念与发展的历史延续,也使各块浮雕既有独立的主题,又在艺术形态上相互连接,具有整体感。

道教文化的风水文化

风水文化是中国古老的文化现象,对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道教建筑是道士布道传教,供奉、祭祀神仙和举行各种宗教仪式的场所,它不仅受到道教文化的影响,而且其建筑设计也体现了风水理念和原则。从本质上看,风水文化和道教文化是两码事情,风水立足于世俗社会的生存需要,追求现实生活中的理想环境;而道教立足于超世俗的“仙界”和“仙境”,追求一种精神世界中的理想环境。但是,二者从内容和形式上表现出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环境的追求,又使二者之间产生了密切联系。二者都包含了阴阳、五行、周易、八卦、九星、气论等思想,风水中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理想环境模式中的四灵兽与道教中四个方位的守护神颇有渊源,道教中的符录、斋醮、咒语等术语也同样流行于风水中。道教经典《道藏》中收录有如《宅经》这样的风水著作,道教丛书中也有关于风水师“相地”的记载,而许多道士同时也是民间的风水师。正因为风水文化与道教文化之间有诸多联系,道教建筑除了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外,还包含了大量的风水理念和原则。风水理念和原则在道教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始终都影响着道教建筑。东汉末年道教成立之初,便有“治”的修道场所的设立,三国时期有“二十四治”、“二十八治”的空间概念,道教早期的“治”已经有了风水文化的蕴涵。如《云笈七签》中收录有“二十四治”的首治“阳平治”的资料“,治在昌郡彭洲九陇县,去成都一百八十里,道由罗江水两岐山入水路四十里。治道东有龙把守,神水二柏生其上;西南有泉,决水东归”。在资料中,作者记载了治所的路、门、泉、交通、方位等事项,这些关于治所山川形势、水流、方位等地理环境的描述也正是风水文化所看重的。资料中关于道教早期治所地理形势的提示性描述,说明在道教初创时期设立修道场所的时候,不仅考虑到了道士、香客和游客的出行方便、基本生活需要以及有利于传道布教等因素,而且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风水文化中的“系统性原则”。所谓“系统性原则,即综合考虑地处中心、交通便利、地域、、资源、地质条件等客观环境因素”。道教建筑是道教文化的深刻反映,是道教思想和信仰体系的生动体现,其建筑设计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不仅如此,道教建筑自道教成立以来就受到风水文化的影响,在诸多方面都打上了风水文化的烙印。加强对道教建筑和风水文化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全方位、多层次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sdnit.com/mm/338227.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