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方位观与空间,彝族八个方位

彝族方位观与空间,彝族八个方位

古代彝族的科学技术及其发展是怎样的?

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古代,彝族先民们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值得骄傲的科学发明创造,除了至今仍闪耀璀璨光辉的十月太阴历外,还有许多令人自豪的发明创造。这些发明创造为中华民族光辉的科学发展史增添了光彩。一、内含深邃的彝族八卦及其哲学思想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人们对于认识与实践关系的思辨方式和认识水平,即哲学的发展程度,具体地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理性思维能力。彝族是一个具有高度理性思维能力的民族。早在远古时期,彝族人民就开始触及到了“宇宙从何而来”“人类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类问题,令人惊叹。

翻开浩瀚的彝文史籍宝库,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彝族先民对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思维命题既深邃,而又丰富多彩。从《宇宙人文论》到《梅葛》,再到《查姆》《勒俄特依》,直至当今中国著名理论家和民族学家王天玺先生所写的《宇宙源流论》和《先民的智慧》,以及阿苏大岭所写的《破译千古易经》等许多彝族专家学者的彝族哲学专著,都向人们充分展示了彝族哲学的博大精深。在彝族的许多历史史籍中,大都讲述了这样一种道理:清浊之气变化成为天地;人体的根基是“五行”变化的产物;人类是从猿进化而来;人类和万物都有形影和阴阳,都是在形和影、阴和阳的对立统一中发展变化的。

在众多的彝族哲学史书中,彝族八卦是最具代表性的。彝族八卦记载于彝文史书,而应用于彝族民间,其产生于古代彝族先民长期的哲学、社会学、自然科学和医学的具体实践中。彝族八卦直接继承了产生于古夷人伏羲部族的先天八卦,是伏羲之后的古夷人分支分别进入中原、西南地区以后,在西南古夷人中逐步演化并流传下来的。彝族八卦的卦名分别是哎、哺、且、舍、鲁、朵、哼、哈,相当于汉名的乾、坤、离、坎、震、巽、兑、艮。伏羲八卦与今传的彝族八卦顺序均为乾(哎)、兑(哼)、离(且)、震(鲁)、巽(朵)、坎(舍)、艮(哈)、坤(哺)。

彝族八卦是彝族先民对宇宙八方的认识和定位,具体定位的方法是:先定南、北、东、西四方,分别命名为哎、哺、且、舍,合称“体门”或“体通”。其次是定东北、西南、东南、西北,分别命名为鲁、朵、哼、哈,连四方、四角,合称“八角”,彝语叫“亥启”,即汉语“八卦”。由此可知,彝族八卦是认识宇宙空间的八个方位,并为之命名的,是彝族八卦的原始概念。而后,又从方位概念推出“理”和“数”的概念。“理”的概念之一,是以八卦象征世间万物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即哎(乾)为火、哺(坤)为水、且(离)为木、舍(坎)为金、鲁(震)为山、朵(巽)为土、哼(兑)为石、哈(艮)为禾。八方的万物以金、木、水、火、土概而括之,是“五行生万物的原始概念”

彝族有什么特点?

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四省,主要聚居地是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这些聚居地大部分是山区,有一部分是高寒山区。所以气候多变,有“十里不同天”的谚语。

彝族地区有极丰富的自然资源。农作物品种多样,产品极为丰富。彝族地区森林分布广泛,树种、野生动物、药材繁多。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等。大小凉山彝族男子多蓄发椎髻于头顶,称为“卓尔”,视为神圣,任何人不得随便触摸。男子以无须为美,左耳戴黄、红大耳珠,妇女包绣花头帕。在彝族人民观念中,牛羊是最有价值的东西,但耻于经商。

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对精灵和鬼神的信仰。祖先崇拜是为父母辈安灵送灵而祈求死者灵魂庇护后世。

彝族由于方言和地区不同,还有许多不同的称呼,现“彝”是统称。彝语属汉藏语系,有6种方言。在公元前2世纪,彝族的先民在滇池和四川西昌东南,这时是使用石器的原始社会。自8世纪左右出现奴隶主集团后,直至解放前,很多地区还保持着奴隶制度。解放后,彝族地区实现了社会改革。

你眼里的彝族是怎样的?

彝族是一个非常友善的民族。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中部6种方言,其中包括5个次方言,25个土语。

彝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原与沿海丘陵之间,主要聚集在楚雄、红河、凉山、毕节、六盘水和安顺等地,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文化:

彝族对自然的崇拜来源于万物有灵的观念。由于过去彝族地区生产力低下,人们对大自然缺乏驾驭能力,因而对万事万物皆视为有灵之物,与人一样具有生命与意志。这种自然崇拜是和人类灵魂崇拜同时发展起来的。

彝族认为,人出生时灵魂附于肉体,死后灵魂离开肉体而存在。由这一灵魂观念推想到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灵魂,并把它们的活动或自然现象都视为灵魂支配的结果,从而形成了对大自然的崇拜。

它以民间信仰的形式普遍存在于彝族社会中。主要有天崇拜、地崇拜、水崇拜、石崇拜、火崇拜、山崇拜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彝族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sdnit.com/mm/338592.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