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安罗盘制作技艺,万安罗盘制作工艺

万安罗盘制作技艺的相关报道

2014年10月21日,罗盘又称罗盘针和罗经,古代广泛用于航海、航空、勘察、探险、旅行、军事等测定方位,民间多用于测定宅基朝向等。日规亦名日晷,是根据日影(月影),测定时间的计时器,两者皆为我国古代杰出的科研成果,其核心定向的指南针属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万安罗盘是现存的全国惟一以传统技艺手工制作的罗盘,产地在今天的安徽省休宁县万安镇万安老街。清雍正元年(1723年),一代罗经大师吴国柱(字鲁衡,1702-1760)于万安镇上街创办吴鲁衡罗经店,至今有近三百年历史。万安罗盘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罗盘制作技艺,在长期生产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对技艺流程和技艺手法有严格的要求。一般要经过七道工序才能完成,它们是:“制坯”、“车圆磨光”、“分格”、“清盘”、“书写盘面”、“上油”和“安装磁针”。由于万安所产罗盘设计独特、材料考究、制作精良、品种齐全,所以长期以来,一直被奉为罗盘正宗,享有“徽罗”、“徽盘”的美誉。早在1915年,“吴鲁衡毓记”罗盘、日晷就已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民国四年获“民国政府农商部二等奖”;2006年5月万安罗盘万安罗盘制作技艺被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万安吴鲁衡罗经老店商标“吴鲁衡”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

万安罗盘制作技艺的传承人

在万安罗盘业内,有一条清规戒律,这就是:为保证万安罗盘的制作技艺不被外传,安放磁针这道工序必由店主亲自在秘室里安装,旁人不得窥视偷学;并且传媳不传女。而其它五道工序,也是各守其位、不得旁骛。技工年少进店,老死出店。诸多学徒即便后来成了师傅,顶多也只能掌握前五道工序。但吴鲁衡却创造了奇迹。据《吴氏家谱》记载,吴鲁衡祖居歙县十七都五图歙坑(今徽州区潜口附近),族人以山居砍柴为生,后迁居到休宁万安。吴鲁衡十二三岁就被送到了方秀水罗经店当学徒,由于天资聪颖、嘴甜腿勤,很快就赢得了店主的信任和赏识,进而拥有了更多的学艺机会,包括能自由走动偷学。清雍正年间,大约是在1723年和1735年之间,吴鲁衡离开方秀水罗经店,集徽盘、粤盘、闽盘之精华,扬徽盘之特色,在万安上街创办吴鲁衡罗经店。凭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制作态度,吴鲁衡制作出的罗盘很快就在市场上超越了方氏罗盘。而他并不满足,又独具匠心地开发出日晷、月晷和指南针盘等产品,成为国内罗盘制作界之翘楚。关于吴鲁衡罗经店的传承,吴国柱之后,其子光煜(字涵辉)继承父业,之后,光煜又再传洪礼、洪信。吴氏罗经取涵辉的涵字,和光煜的煜字的谐音毓字,而分为涵记和毓记两支。涵记由洪礼传肇坤、传詹文成、传詹子章再传詹运祥;毓记由洪信传肇瑞、传毓贤再传慰苍。在古风犹存的万安古镇老街上,老吴鲁衡罗经店那苍劲的店招题字出自著名书画家黄澍教授之手。虽然店铺已是旧址上的新建之物,然而依然恪守着前店后坊的徽商传统格局,让每位海内外游客和顾客不但可以挑选各种罗经盘,而且可以亲眼目睹到罗经盘的生产过程。老吴鲁衡罗经店于1960年由吴肇坤的詹姓外甥詹文成接手经营,詹文成传詹子章,再传詹子章的孙子詹运祥,詹氏业此亦已三代了。詹运祥带领其妻、女、婿及两个雇工合力生产经营,六道工序各执一技:一雇工负责精选坯料、另一雇工负责车圆磨光、女儿负责分格划线、女婿负责书写盘面、妻子负责上油涂漆、老詹本人负责安装磁针及技术指导与监制。

万安罗盘的传承意义

万安罗盘承载着中国古代天文学、地理学、环境学、哲学、易学、建筑学等方面的文化信息,传承着磁性指南技术及相关技艺,为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社会史、人居环境及古徽州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在很大程度上,今天的罗盘已经没有了太多的实用价值,但作为一种工艺品,万安罗盘却依然是无数旅游者、文化学者等的最爱。但是,由于万安罗盘的实用功能逐步退化,市场需求萎缩,老艺人先后离世,后继传人缺乏,罗盘制作技艺濒于消亡,亟待保护利用。万安罗盘继承了汉族传统的罗盘制作技艺,在长期生产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对技艺流程和技艺手法有严格的要求。制成一具罗盘,一般要经过六道工序,分别为:制坯、车圆磨光、分格、书写盘面、上油、安装磁针。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罗盘又叫罗经仪,它的历史渊源是什么?

罗盘,又叫罗经仪,是用于风水探测的工具,理气宗派常用的操作工具。罗盘主要由位于盘中央的磁针和一系列同心圆圈组成,每一个圆圈都代表着中国古人对于宇宙大系统中某一个层次信息的理解。中国古人认为,人的气场受宇宙的气场控制,人与宇宙和谐就是吉,人与宇宙不和谐就是凶。于是,他们凭着经验把宇宙中各个层次的信息,如天上的星宿、地上以五行为代表的万事万物、天干地支等,全部放在罗盘上。

风水师则通过磁针的转动,寻找最适合特定人或特定事的方位或时间。尽管风水学中没有提到“磁场”的概念,但是罗盘上各圈层之间所讲究的方向、方位、间隔的配合,却暗含了“磁场”的规律。

渊源演变,恩格斯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一书中说:“罗盘(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古代中国人的这项发明并首先用于航海,对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磁针用之于航海,使占地球四分之三的海域化为了通途。15世纪来,哥伦布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16世纪初,麦哲伦船队环航成功等,都和磁针的应用是分不开的。但磁针到底是何时是如何传入欧洲的,国际学者们曾争论了数百年之久。恩格斯在他的《自然辩证法》中对此做出了科学的结论,他指出:“磁针被阿拉伯人”从中国“传到欧洲人手中,”是在“1180年左右。”

指南针的前身叫“司南”,最早的记载见于公元前三世纪的《韩非子·有度篇》。那时,人们谈到磁石吸铁现象时,认为有“慈母怀子”之意,所以曾把“磁”写作“慈”。司南像家用的勺,底部成半球型,为的是便于放在刻有“干支”刻度的盘上时减少摩擦力,易于转动。公元12世纪的宋代,朱彧在《萍洲可谈》,徐兢在《高丽图经》中,都谈到航海用指南针。有人说,航海指南针为时还要早,因为根据南朝梁沈约的记录,晋代已有“指南舟”的出现。(又据日本,书记卷二十六齐明天皇四年(唐高宗显庆三年,公元658年)说:“阿部引田臣比罗夫讨伐肃慎(渤海国)――沙门智逾造指南车。”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sdnit.com/mm/347145.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