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八字命理分析

曾氏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怎么讲?

他在“八本堂”里,又刻上了一个著名的“八宝饭”家训。这个八宝饭不是我们南方人喜欢吃的甜米饭,而是治家的八字格言,即书,蔬,鱼,猪,早,扫,考,宝。

书,就是要勤读书。蔬,就是要种菜。鱼,就是要养鱼,湖南是水乡,有很多鱼塘。猪,就是家里要养猪。早,就是早晨要早起,不要睡懒觉。扫,就是扫地,扫屋子,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所以曾家子弟,任你多金贵,都要亲自打扫卫生。考,是祭祀祖先,心怀敬意。宝,就是不仅要和家里人和睦相处,还要和邻居,族人,乡邻都要能和睦相处,人爱人,才是无价宝。

这八个字,曾国藩要求曾家每一个子弟,都要身体力行,坚持不辍,这份实践,这份坚持,曾国藩认为就当得起一个“勤”字了。曾国藩这样要求了,那么,曾家子弟做得怎么样呢?

曾国藩用人八字经”广招、慎用、勤教、严绝”,其中”严绝”一句又多见一些.

应该是严绳。《曾国藩家书》中有许多关于用人之道的精辟见解,简而概之,曾氏用人就是8个字:广揽、慎用、勤教、严绳。

1.广揽,通过各种途径挖掘各方面人才。

要想广揽人才,首先要有科学的择才态度。“英雄莫问出处”这话虽然简单,但真正在选人时几人能真正摘掉有色眼镜,不问学历,不问出身?曾氏帐下各种人才俱至,这首先得益于曾国藩独到的识才艺术。

其次要真正有求才若渴的心态。妒忌是人类的本性之一,许多管理者无法突破心理障碍,面对真正的优秀人才时往往嫉贤妒能,担心人才会取代自己。

正因为有了识才之能,同时求才若渴,曾氏才能做到广揽人才,他的两江总督府被誉为大清的人才宝库。由此可见曾国藩在用人上的成就。

2.慎用,合适的人要用在合适的岗位上。

很多人会广揽人才,但能用好人才的却不多。曾国藩虽然广揽人才,但在人才的使用上却非常谨慎。他善于从细节上判断一个人的品性德行,从而对人才形成全面的判断。

曾有一位穷困的读书人在曾国藩帐下谋得一份差事,终于吃上了饱饭。此后,他在吃饭前必定要先仔细地将饭中的谷粒挑出来丢在地上,然后才吃饭。曾国藩见后立刻通知账房要此人结账走人。

旁人不解,便请教他。曾答:此人先前受苦吃不饱,吃饱没几天就忘了根本,变得如此挑剔,将来一旦位高权重,那还得了?他根本不会考虑黎民百姓的利益。

曾国藩在主政两江时,很多乡亲好友前来投奔他,但他都是给足盘缠要他们回去。他说:好马劣马不能同槽喂食,否则好马也会变劣马。我的两江总督府是一个人才府,如果平庸之才也进了人才府,那么真正的人才就会寒心而走人。

3.勤教,就是经常培训、教育。

曾国藩很善于通过书信、面谈及饭前闲谈对部属进行培训、教育。书信好理解,曾国藩家书洋洋洒洒几百万字,无所不谈。面谈相当于今天的绩效面谈,总结成绩,指出不足,探讨改进方法,促进部属成长。这些培训方法让曾国藩帐下很多人受益匪浅,这在100多年前相当难得。

利用吃饭的时间进行培训、教育就是曾氏的专利了。曾国藩喜欢在吃饭前与部属、幕僚谈诗论文或讲一些幽默而又富有哲理的笑话,其他人笑得前仰后合,他则在一旁微笑着用手慢慢捋胡子。李鸿章在晚年经常与人忆及恩师的饭前教育,可见他是受益匪浅的。

4.严绳,就是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来管理和督促部属。

制度不健全,好人干坏事;制度完善了,坏人也做好事。100多年前的曾国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并进行了丰富的实践,可叹今人还在这个问题上认识不清。

曾国藩治家八字诀

曾国藩治家八字诀指的是“书、蔬、鱼、猪、早、扫、考、宝”。

1、书

读书。“读书可变化气质”。“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必须读书,惟此惟大。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古人讲求读圣贤书,并把读书当作功成名就的契机。曾国藩认为,读书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明智和修身,这样家业才能得到巩固。

2、蔬、鱼、猪

农家就应有农家的样,家中要种菜养鱼养猪,这是克勤克俭的一惯家风,望其外有一种生气,登其堂有一种旺气。园中有蔬,塘中有鱼,栏中有猪,生活就有了基本保障,曾国藩讲究勤俭持家,自给自足。辛勤劳动,持家有方就会丰衣足食。

3、早

早起。早起对农民非常重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起可以多争取些时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曾国藩十分注重早起,再给自己所列的“十二课”中就有一条早起。他认为“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从不允许子女睡懒觉。

4、扫

曾国藩对于“扫”有两层定义,首先是洒扫庭院,干净整洁即卫生;另一层意思是扫除内心贪念,即净化心灵。

5、考

祭祀。祭奠先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孝悌是中华民族所推崇的,百行孝为先,祭祖也是孝的一种体现。所以曾国藩认为,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6、宝

人待人,无价之宝。强调了善待亲族邻里。中华民族讲求以和为贵。“乡间无朋友,实在是第一恨事”。“古来无与宗族乡党为仇之圣贤”。行下春风好下雨。善待亲族邻里,“有钱有酒款远亲,火烧盗抢喊四邻”是曾国藩对“宝”的理解。

曾国藩简介

1、生平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中国晚清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清末汉族地主武装湘军的首领。

曾国藩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后升迁内阁学士,兵部侍郎和礼部侍郎。咸丰二年(1852年),奉命前往南下主持乡试,途中其母去世,获准还乡,丁忧守制。曾国藩善于讲“道德”说“仁义”,对程朱理学推崇备至。

咸丰三年(1853年)又奉谕组建湖南乡勇,即“湘军”。次年于田家镇大胜北伐的太平军。同治三年(1864年)攻陷天京。次年奉命赴北方镇压捻军起义。同治五年(1866年)被清廷赐予一等“毅勇”侯封号。

同年江南制造局成立。在此期间曾国藩还在安庆大营建立起官办学局,重印经史典籍。同治六年,曾国藩拜大学士。次年出任直隶总督。同治九年(1870年),奉命调查并处理“天津教案”。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国藩病逝。

2、贡献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曾国藩为首的汉族地主经世派的崛起,促使清地方官员中满汉比例变化。“外轻内重”的局面开始出现。曾国藩还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sdnit.com/mm/393968.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