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系辞全文及解释

易经系辞全文及解释

易经系辞总共多少字

今本《周易》上2113经三十卦,约52612252字;下经三十四卦,约2764字,上下经合计约5016字(卦4102画作一1653字算;爻题作两字),字数最短的卦是《兑》卦,只有43字,字数最长的卦是《困》卦,有108字,六十四卦平均每卦字数约为78字。

严格说,《易经》和《周易》不是一个概念。《周易》包括《易经》,《易传》等共十篇,称为十传。其中《易经》包括上经和下经的。

《易经》的构成:《易经》有其特殊的文字体裁,即不分篇章节次,而是由六十四卦组成。而每个卦又由内外卦,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几部分构成。《易经》分为上、下经两部分,上经计三十卦,起于乾卦,止于离卦;下经计三十四卦:起子咸卦;止于未济卦。

《周易》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部内涵精深、影响广泛、流传久远的典籍,有“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称。几千年来。

《周易》以其外在的魅力(奇特的结构形式和抽象的符号显示),以及博大精深的内涵(千古永辉的义理和复杂神奇的运算机制),吸引着人们在各个领域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形成了庞大的易学研究体系。

扩展资料

成书时间

1、成于西周

顾颉刚关于《周易》卦爻辞制作年代的考证结论,认为周初作。李学勤也认为顾颉刚此文“推定经文卦爻辞‘著作年代当在西周初叶’”,“为学者所遵信,可以说基本确定了《周易》卦爻辞年代的范围,是极有贡献的”。

2、成于战国

大多学者认为《易传》成书于战国。易传的成书问题,自欧阳修《易童子问》与苏轼之后,数百年来已经罕有人再信是孔子所做了,钱穆、顾颉刚、冯友兰、郭沫若、李镜池等等海内外的学者名家均断定司马迁《史记》的说法不足信。

其称易传为孔子所做,若非司马迁之误,就必是汉儒刘歆所伪窜。根据《易传》的内容来看,应是在孟子、荀子的性命天道之学出现以后的作品,有明显的黄老道家与阴阳家色彩。

易经的系辞的第二章的解释谢谢

《易经·系词上》第二章,

【原文】圣人⑴设⑵卦⑶,观⑷象系⑸辞焉⑹而⑺明⑻吉凶,刚柔⑼相推⑽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⑾象⑿也;悔吝者,忧⒀虞⒁之象也;变化者,进退⒂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⒃,三⒄极⒅之道⒆也。

【译文】编纂《易经》的圣人创立了用卦来占卜吉凶,占卜时将象辞与爻辞当作整体就会通晓是吉还是凶。阴爻与阳爻相互按顺序更换而发生变化,因此卦爻辞中所说的“吉凶”,是失去与得到的文字表示;“悔吝”,是发愁与忧虑的文字表示;“变化”,是前进与后退的文字表示;“刚柔”,是白天与黑夜的文字表示。六条爻辞所记载的是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行动,全部都是最佳的道理。

注释:⑴“圣人”编纂《易经》的人。《易·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

⑵“设”创立,建立,开创。《公羊传·桓公十一年》:“权之所设。”注:“设,施也。”

⑶“卦”《周易》中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以阳爻、阴爻相配合,每卦三爻,组成八卦(即经卦),如干、坎、离等。象征天地间八种基本事物及其阴阳刚柔诸性。八卦互相重叠,组成六十四卦(即别卦),如干、需、蹇等,象征事物间的矛盾联系。古代视占卜所得之卦判断吉凶。《左传·僖公十五年》:“乃大吉也。三败,正获晋君。其卦遇《蛊》”

⑷“观”《汉语大词典》占卜。《史记·天官书》:观成潢。”裴骃集解:“观,占也。”

⑸“系”《汉语大词典》把事物联结统一于某一方面或集中到某一点上。参见:(系统:自成体系的组织;同类事物按一定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成的整体。)

⑹“焉”语气词。表示停顿。用于分句末或句中。《庄子·则阳》:“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

⑺“而”连词。表示承接。犹就;然后。《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⑻“明”懂得;了解;通晓。《荀子·正名》:“以两易一,人莫之为,明其数也。”

⑼“刚柔”阴阳。《淮南子·精神训》:“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

⑽“推”推移,变化、移动和发展。按顺序更换。《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与世推移。”

⑾“之”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助词“的”。《尚书·盘庚上》:“绍复先王之大业。”

⑿“象”象征(用来表示某种特别意义的具体事物。)。《史记·孝文本纪》:“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也。”(象征:用具体事物表现某些抽象意义。例如:十字架象征殉道和神圣。)

⒀“忧”发愁。《说文》:“忧,愁也。”

⒁“虞”忧虑。《左传·昭公四年》:“君若苟无四方之虞。”

⒂“进退”前进或后退。李密《陈情表》:“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⒃“动”活动,举动。《论语·雍也》:“知者动,仁者静。”(活动: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行动。)

⒄“三”整,全。《汉语大词典》终。汉扬雄《太玄·进》:“三岁不还。”范望注:“三,终也……山川高险,终岁不还,以谕难也。”(终:整,全。《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

⒅“极”最佳或最坏的境地。《孟子·梁惠王上》:“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⒆“道”道理,规律。《庄子·养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sdnit.com/mm/399147.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