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快速学会易经

易经怎样学习

易经的学习方法如下:

1.如果你对《易经》一无所知,我认为当代汉学大师南怀瑾的《易经杂说》和《易经传别》这两本书都很好,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全面公正地理解《易经》,全面把握《易经》!

2.从《易经》的起源知识入手:《易经》分为先天易和后天易。先天易是伏羲易。没有文字的《易经》只有八卦、太极图、天干、地支等。

后天易是文王、孔子、周公等写文字的《易经》,代表了周文王、周公、孔子和后人对《易经》的理解,不能代表所有的《易经》。太极图、八卦、五行和干支是《易经》最基本的东西,尤其是《五行八卦》。

3.在太极图、八卦、五行、干支系统上下功夫,记住他们的方向分布和克制关系。

首先,如何理解:1.《易经》被称为易经,不被称为难经,这意味着《易经》是一部易于学习的经典。如果《易经》被称为难入门、难学、难掌握,那就是把广大人民拒之门外的易学殿堂,只为少数人掌握,独占文化,展现自己!什么是《易经》?《

易经》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是宇宙的客观规律,是中国文化的总源泉……由于《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总体来源,它应该属于文化的范畴,而不是科学。就像我们的长城、紫禁城、山西平遥古城、云南丽江古城一样,它是文化遗产,而不是科学遗产。

2.目前,学术专家教授提到易学自古分为易学派和象数派:

3.易理派主要研究文学、历史和哲学,

4.象数派即术数派重的实际应用主要是基于预测。

流行的观点是:学院派和民间派,学院派重易理学研究,民间派注重实际预测,后者占易学界人数的绝大多数。事实上,这两所学校都有偏见。《易经》包括理论、大象、数字和占用。这四个部分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没有一个,它还被称为《易经》吗?理论、大象、数字和占用必须结合在一起,这才是真正的易学家。

5.易经的功能应该总结为两个:一是认识论:认识宇宙,认识人类,认识万物。二是方法论:教人如何顺应自然,改造自然,造福人类。

第四:俗话说学诗经会说话,学易经会算卦毛爷爷说: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学习易经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否则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精力去学习呢?最基本的功能是预测。一个真正的易学家,既要从宏观、大、微观、小入手!

如何快速入门易经?

一、泛了解

易学著作及名家就太多了,不需赘述。

因为易经现代的书籍也过于庞杂,入门的方向有很多,所以选择一本合适的入门书籍非常重要。窃以为如果有文言基础,大可直接从经传原文入手,市面上的本子,推荐东南大学注音版的《周易》(简体横排全注音,有通假字标注及简单注解,字比较大,缺点是好心的插图反而杂乱)。另外一个本子推荐中华书局诵读本《周易》(四海本、绿本都可,有音频可以索要),没有通假字和插图。不管哪个本子,一些向来有争议的字、断句、读音都会有出入,先按一本学,之后多读几个本子自己再判断。(譬如,革卦:己日/巳日乃孚等等)

这两个本子一定要买一本,不然会有很多读音掌握不准(如屯zhun卦)。

如果没有文言基础,那市面上的入门本子也有很多。个人推荐南怀瑾的《易经杂说》、张其成《易道主干》、张善文《周易入门》。这几个本子的特点是先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特有词汇的认识,泛读就好。特别说明:之所以推荐南怀瑾的书,是因为其书并不完备,但点到即止,防止走偏门。

另外,特别推荐一个iosapp《易经》(图标是线装书的设计标有“有声同步”字样),诵读可调整语速、有注释和简单的白话文翻译。

二、基础背诵

关于背书,不同派别有不同的意见,窃以为必须是要背的,但是要循序渐进的背。

1、朱熹(争议很大的宋儒)的《周易本义》三种卦歌,分别是“八卦取象歌”(乾三连……)、分宫卦象次序歌(乾为天、天风姤……)建议边画边背,否则会很吃力、下上经卦名次序歌(乾坤屯蒙需讼师……);

2、序卦传(郭氏认为幼稚),窃以为序卦传包含的逻辑最必要掌握的;

3、说卦传前十章(金、吕合著《周易全解》有不同归类);

这些最好先背下来。其中朱熹的三种卦歌是必须要背的,是对64卦从卦序、卦象上有一个基础的认识,会省很多劲。序卦也不难背,每天诵读7次,最多连续7天应该就可以背下来了,说卦传相对内容稍微多一些,可以结合图去背,这些理解会更深。

背下来以上的内容之后,可以考核自己:

1、找一个人,随便说一卦,你说出是第多少卦,之前和之后是什么卦;

2、找一个人,随便说出一卦,你说出卦象是什么,并画出来;

3、自己画先天后天八卦。

下一步,窃以为先不着急去读经传注解,基本概念不明白,白读。深入下一步的基本概念:

1、错卦(六爻阴阳相反成一卦,如乾卦成坤卦)

2、综卦(六爻倒过来成一卦,如屯卦成蒙卦)

所谓错综复杂,还有互卦等易例,如果这两个还糊涂,可以先放下,通读一遍经传之后学更容易理解。

还有7个最起码要掌握的卦爻基础:

1、三才;

2、动/静;

3、之/变卦(即动爻变后成卦);

4、消/息;

5、乘/承;

6、当位不当位;

7、得应不得应。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sdnit.com/mm/399230.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