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节是什么季节

植树节是什么季节

植树节是每年的几月几日?

2020年7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明确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

中国的植树节由凌道扬和韩安、裴义理等林学家于1915年倡议设立,最初将时间确定在每年清明节。1928年,国民政府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将植树节改为3月12日。新中国成立后的1979年,在邓小平提议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植树节的起源:

中国的植树节,因时代的演变,先后作了三次改定。民国4年(1915年),在孙中山的倡议下,由农商部总长周自齐呈准大总统,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指定地点,选择树种,全国各级政府、机关、学校如期参加,举行植树节典礼并从事植树。经1915年7月21日批准后,通令全国如期遵照办理。

民国17年(1928年)4月7日由国民党政府通令全国:“嗣后旧历清明植树节应改为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民国18年(1929年)2月9日农矿部又以部令公布《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各省植树暂行条例》16条。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植树节

植树节是什么季节

植树节是春季。我国每年的3月12日为植树节,是按照法律规定宣传保护树木,并组织动员群众积极参加以植树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和植树月,共称为国际植树节。植树节提倡通过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拓展资料:

中国的植树节由凌道扬和韩安、裴义理等林学家于1915年倡议设立,最初将时间确定在每年清明节。1928年,国民政府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将植树节改为3月12日。新中国成立后的1979年,在邓小平提议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每年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

植树造林不仅可以绿化和美化家园,同时还可以起到扩大山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调节气候、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是一项利于当代、造福子孙的宏伟工程。为了保护林业资源,美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设立了植树节,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并积极投身植树造林活动,人类生存的环境将会得到不断地改善。

植树的季节是什么季节

视情况而定。植树的季节由当地气候和树木品种决定。中国北方通常选择春季种植树木,3月植树节左右,比较适合中北部的树木种植。而在南方,以海南为例,适合在7月左右种植果树,这时海南进入雨季,树木更易成活。

视情况而定。植树的季节由当地气候和树木品种决定。中国北方通常选择春季种植树木,3月植树节左右,比较适合中北部的树木种植。而在南方,以海南为例,适合在7月左右种植果树,这时海南进入雨季,树木更易成活。

植树节在哪个季节

植树节在每年的春季。

植树节是3月12日。春季的开始是在立春(2月2日至5日之间,春季的结束在立夏(5月5日至7日之间)。

植树节是按照法律规定宣传保护树木,并组织动员群众积极参加以植树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和植树月,共称为国际植树节。提倡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中国的植树节由凌道扬和韩安、裴义理等林学家于1915年倡议设立,最初将时间确定在每年清明节。1928年,国民政府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将植树节改为3月12日。新中国成立后的1979年,在邓小平提议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每年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

植树节是为了保护倡导人民种植树木,鼓励人民爱护树木,提醒人民重视树木。树木对于人类的生存,对于地球的生态环境,都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植树主题:

2009年的植树节主题是: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

2010年的植树节主题是:与大树在一起。

2011年的植树节主题是:追求绿色时尚,走向绿色文明。

2012年的植树节主题是:义务植树共建绿色和谐家园,植绿护绿共创省示范文明城市。

2013年的植树节主题是:深入开展造林绿化,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014年的植树节主题是:拥抱春天,播种绿色。

2015年的植树节主题是:美化环境,清新空气。

2016年的植树节主题是:许美好愿望、献绿色爱心。

2017年的植树节主题是:“气候、人类、社会”。

2018年的植树节主题是:履行植树义务共建美丽中国。

植树节是什么时候

3月12日。

2020年7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明确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

新森林法实行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将森林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公益林实行严格保护,商品林则由林业经营者依法自主经营,以此来保护好各类林业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实现林业建设可持续发展。

此外,新森林法调整了林木采伐许可证核发范围,采伐自然保护区以外的竹林不再办理采伐许可证。非林地上的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护路林、护岸护堤林和城镇林木的采伐,按照《公路法》《防洪法》《城市绿化条例》等规定进行管理。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sdnit.com/mm/451164.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