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灯歌舞的什么戏

花灯歌舞的什么戏

民间花灯歌舞是什么戏?

民间花灯歌舞是戏曲艺术;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部分包含的精神,审美情趣,人格魅力,悲剧艺术等等,作为文化的观念层面,构成某一种文化特色的价值体系。

戏曲对于中国文化,意义尤其重大:不仅一般地形成中国文化的价值体系,而且最终铸成中国文化的诗性特征和人格魅力。

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有两条主要线索,一是从西周末年的俳优滑稽表演到西汉百戏中的角抵戏,再到唐代的参军戏,故事表演日渐丰富,逐渐成为戏剧的主体。另一条是由原始歌舞到隋朝“九部乐”的制定,再到唐代代面、钵头、踏摇娘等歌舞戏的演出,民间歌舞艺术获得极大的发展,为戏曲官调、曲牌、声韵的成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宋代是戏曲发展的关键时期。宋代在参军戏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历代歌舞艺术和民间说话、讲唱、影戏、杂扮等技艺的成就,对滑稽故事表演和歌舞戏两条线索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产生了宋杂剧、金诸宫调、金院本以及戏文等新的文学形式。到了元代,在金院本和宋杂剧的基础上,元杂剧具备了成熟戏曲的诸种因素,形成了前景壮观的发展势头。

花灯戏是我国哪个地方的戏曲

花灯戏是广泛流行于中国南方的江西、广西、浙江、湖南、湖北、云南、贵州、重庆、四川,以及陕西等地,是一种戏曲艺术形式,属于民间小戏剧种。花灯戏是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其突出特征是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与做紧密结合。花灯戏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形式。在流行过程中因受当地方言、民歌、习俗等影响而形成不同演唱和表演风格。花灯戏由花灯歌舞发展而来,俗称灯夹戏、花戏等。最早花灯戏记载花灯艺术的典籍是清康熙二年初的《平越直隶州志》

花灯戏内容是什么

花灯戏是贵州和云南的主要地方剧种,因地域文化的区别,形成不同的风格特色。贵州花灯戏是清末民初在当地

花灯戏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起初,花灯叫采花灯,只有歌舞,后在歌舞中加入小戏,再以后受外来戏曲影响,发展为演出本戏。

最初的花灯戏演出形式简单,以演民间小戏为主,题材多取农村生活和民间故事,有《拜年》、《姐妹观花》、《三访亲》、《刘三妹挑水》、《放牛拦妻》等剧目。其表演以”扭”为特点,演员常用折扇与手帕为道具表示情感。舞蹈的步法有二步半、四方步,快、慢三步,野鸡步、梭步、碎米步、矮桩步、妇田步、快上步等;扇子耍法有小花扇、大花扇、交扇、盖扇、差扇、扑蝶扇等;身段有犀牛望月、膝上栽花、黄龙缠腰、海底捞月、雪花盖顶、岩鹰展翅等。

湘西花灯戏的传统剧目比较少,流行比较广的有《捡菌子》、《盘花》、《扯笋》、《王三卖货》、《卖花》等。湘北花灯戏的剧目比较多,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灯戏艺人集体创作的剧目。二是艺人们依据传统

花灯戏剧目移植、改编的一些剧目。湘南花灯戏随着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剧目也不断增多。历代艺人从社会生活和民间故事中吸取素材,创作了不少的剧目。此外,花灯戏在湘南乃至粤北一带流传,与其它剧种在交流吸收移植的过程中也丰富了花灯戏的剧目,据不完全统计,湘南花灯戏传统剧目约有130多个,其中大戏59个,中型戏33个,小戏剧目40余个。此外,还有对子调节目40个。

其乐曲腔调在原有曲调基础上也出现了扩展变化,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板腔”和”曲牌”。常用的板腔有【出台调】、【行程调】、【路调】、【数板】、【骂板】、【哭板】、【一字调】、【出马门】、【阴二簧】、【山坡羊】、【哀子】、【四平调】等。常用的曲牌有【四小景】、【四季相思】、【月调】、【送夫调】、【巧梳妆】、【白牡丹】、【比古调】、【送茶调】、【观花调】、【雪花飘】等。

花灯是什么地区歌舞

在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的土家、侗、布依、苗、汉等民族中很流行的一种民间歌舞———花灯。

由于地区和民族不同,形式时间、表演的形式和内容也不太相同,一般的表演者手拿折扇和花帕巾,上下挥动,边歌边舞,或歌舞交错。上场的人数一般为一旦一丑,或二旦二丑,也有多人表演的集体舞。戏中以旦角为主。曲调丰富,表演时在胡琴、月琴、笛子、三弦、锣、鼓、钹伴奏下,演员尽显风采,尤其是乐器和歌声配合得相当默契。花灯因流行地区较为广泛,名称相应地也不一样,像湖南城步称为“阳花小调”,贵州称“地灯”、“红灯”,也有的根据演唱的时间与内容分为“元宵灯”等。

源于民间花灯歌舞的什么是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

源于民间花灯歌舞的花灯戏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

花灯戏是贵州和云南的主要地方剧种,它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清末民初发展成为地方戏曲,在流行过程中受各地方言、民歌小曲和习俗等的影响而形成多种不同的演唱与表演风格。花灯戏表演时艺人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做结合得十分紧密。

花灯戏来自民间,剧本人物少,情节比较简单,唱词和道白,通俗易懂,唱腔都是吸收民歌小调的特点,欢快明朗,表演动作活泼风趣,歌舞味很浓,多以表现生活的小喜剧见长,充满了泥土的芬芳。

各地花灯戏特点

1、贵州花灯戏主要流行于独山、遵义、毕节、安顺、铜仁等地,各地名称有所不同,黔北、黔西一带叫“灯夹戏”,独山一带叫“台灯”,思南、印江等地叫“高台戏”或“花灯戏”。

其中独山花灯戏有一百四十多种演出剧目,包括《金铃记》、《蟒蛇记》等85种早期条纲戏剧目,《铡美案》等27种移植剧目和《七妹与蛇郎》等27种新创剧目。

2、云南花灯戏有昆明花灯戏、玉溪花灯戏和姚安花灯戏三大支系,此外的小支派名目极其繁多,文山、曲靖、楚雄、弥渡、罗平、元谋、禄丰、建水、蒙自等地都有自己的花灯戏。

云南花灯戏最初演出的是歌舞成分很重的花灯小戏,后来受滇戏等剧种影响,出现了情节较为曲折复杂的剧目,同时吸收其他剧种的曲调加以变化拓展和翻新,形成了花灯戏新调。

云南花灯戏最繁荣的时期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此时不仅涌现了史宝凤、熊介臣、袁留安等众多著名的花灯戏演员,还出现了《探干妹》、《闹渡》、《刘成看菜》、《三访亲》等一批享誉云南戏曲舞台的剧目。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sdnit.com/mm/452806.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