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唯女子难养也

整句是: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意思就是,走得近,就跟你没尊重了就嬉闹随便了,走得远,则怨恨你。因为句子中使用了女子这个词,导致了后来不少争议。

但是,其实读论语,不能断章取义,不顾孔子说话的语境而扩大理解。我比较认同姚式川的观点,就是女子不是泛指,而是指的孔子经历过的某事件中的特定人物:姚式川在论语体认中解“女子”为妾侍,而“拥有妾侍的,多为……统治阶级……贵族特权人物”,正是这些人的视女子为玩偶的态度养成了她们的时而不逊时而怨。

然而“这句名言本身,丝毫没有损害一般妇女的形象”,反而是在“告诫拥有妾侍的统治者要从严‘家教’,更要从严律己.”姚在这些解释之后,又顺笔提出“至于以后,这句话逐渐演变而成为泛指,不幸而言中一般妇女的心态,这就不仅超越原意,而且亦非孔子所能预知,应该不是孔子的责任了。”

事实上,这种妃妾争宠的心态,不但在中国古代的上层社会很普遍,就是现在,也是有的。可以想象,孔子何必对着天下妇女冷不丁来一句难养也,这应该是经历了某种具体的事件后发出的一句抱怨话,被后人当做孔子下的论断孔子的结论,是不合适的。傅佩荣解读论语说,古代女子没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在经济上亦不能独立,所以心胸与视野受到限制。孔子说的是古代实情,今日看来已经不再通用了。这种观点也颇有可取之处,毕竟历史事实就是历史事实,古代女子确实地位和素质普遍低于家中的男人。李泽厚的观点就更谨慎了:我以为这句话相当准确地描述了妇女性格的某些特征。对她们亲密,她们有时就过分随便,任意笑骂打闹,而稍一疏远,便埋怨不已;应说它是心理学的某种事实,并不必含褒贬含义。至于把小人与妇女连在一起,这很难说有什么道理,但此小人作一般人解,或作修养较差的知识分子解,亦可说通。

中国传统对妇女当然很不公平很不合理,孔学尤然,但比欧洲中世纪基督教认为妇女没灵魂,以及大烧女巫之严重迫害等等,仍略胜一筹。总之,在不清楚语境和名字指代的具体意向时,这句话大可当做一句抱怨话,没有必要当做了不起的真理明言去批判。正是因为有些人把孔子抬得太高,奉为真理,才会到如今“一言不合”就拿着现代人的眼光又去摔。殊不知,孔子本来就是平地上的人,一个有血有肉有哭有笑的人。理解了女子,然后【把“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当做一种事件总结,而不是演绎推论】,更加合适。也就是说,这抱怨感叹的话本就不是定性结论式的“真理”,只是历来世人将它错看为真理了,搞得好像一说就是“只要近了就不逊只要远了就怨恨”一样滑稽自愚。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是什么意思?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就是说女人和小人一样是不好相处的,你和他们关系太亲密,他们就不看重你,对你蹬鼻子上脸,如果你疏远了他们,他们就会很有怨言。就是这个意思。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原文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出处及意思

1、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原文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2、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是一则谚语。完整表述见于《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意思是,孔子说:“只有像妇人和小孩这样的人才难以与之相处,在他们身边论语就会不屑一顾,远离他们又会被他们埋怨。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则不逊远则怨”是什么意思?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的意思是和那些内心阴险狡诈、卑鄙无耻的人是最难相处的,和他亲近相处时他不懂得谦逊有礼对别人,别人疏远他了,他又有怨恨。

出自《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是由春秋末期孔子和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整理收录的。

这句话备受今人非议:怎么能将女同胞跟小人相提并论呢?纯粹性别歧视。其实这是望文生义,误读孔子。这里的“小人”不是指奸诈小人,而是指体力劳动者,具体地说,指“下人”,家仆;

“女子”也不是泛指所有女性,而是指妻妾。“难养”的养不是抚养的养,是侍候、将就、相处的意思。孔子说女子与小人难侍候难相处,是说的家庭问题,夫妻之间,主仆之间,亲近了,她(他)们会端架子;疏远了呢,又会啧有怨言。

关于孔子的妇女观:前人认为孔子轻视妇女,完全是出于对《论语》两章的误解,而不知所谓“有一妇人焉,九人而已”之“一妇人”只是指来自后宫之妇人,“九人”专指来自社会的人才;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之“女子”特指其妻(据“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可知),而非一般女子。

孔子主张积极入世,为社会所用,而前提是“邦有道”,即国家秩序正常,有正确的政治方针与治国方法;而“出仕”,并不等于做官。

关于孔子的性命及天道观:孔子认为人性固然是与生俱来的,但后天环境及人为努力可以改变它,使之发生移易。其“天”,始终是一种自然的、超人格的力量。

关于孔子的鬼神观:孔子承认祭祀,甚至虔诚于祭祀,并不说明他真正相信鬼神,因为祭祀在当时本身是一种礼。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说明在其思想深处,并不相信真有鬼神。

孔子义利观的表现:得利为正当行为;反对唯利是图;见利必须思义;不以其道得之不处。

关于孔子的荣辱观:孔子虽讲究成名,但不是虚名,而是实实在在能为身后人所称道的名,其实质是要求人在生前有建树;孔子以不义、不正、不直之行为为耻,说明在他那里,一切做不应该做的事情都是耻辱。

关于孔子的平均观:主要体现于《季氏》篇“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章,而旧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孔子的大一统观念主要表现为:以“天下”为一整体,承认“天子”为唯一君主;赞美大一统;反对僭越,维护大一统;期待“圣人”出,“天下”平;亲身实践大一统,包括执雅言、周游列国以“易”天下之“无道”,等等。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sdnit.com/mm/453626.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