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姓起源和来历

施姓起源和来历

施姓来源

施姓的来历:

起源一:姬姓

姬姓是黄帝的姓氏,也是后来周王朝的国姓,周天子在分封天下诸侯的时候,同室子孙多有封赏,其中鲁国就是姬姓子孙的封地。

说鲁国到了周朝末年的春秋战国时期,鲁惠公有一个儿子叫做“尾生”,字“施父”,姬姓。按照现在我们的叫法应该叫他姬尾生,不过古代为了表示尊重,都称呼字,所以他应该叫“姬施父”,历史上称其为施父尾。

说到了鲁桓公时期,这个姬尾生呢,就成为了鲁国的“大夫”(一种很高级的官职),姬尾生很有才华,尤其精通音律,是当时名震一时的大名人,姬尾生的后代呢,都以自己是姬尾生的后代而感到骄傲。

到了五世孙“姬孝叔”这一代,为了推崇祖辈姬尾生,直接以其字为新的姓氏,改姓了施父。后来经过简化之后,这一支就改姓了施,此后这一脉慢慢发展,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施姓家族。

根据一些历史考究呢,姬尾生这一支,被称为施姓的正统起源。

起源二:妫姓

妫姓,是夏朝时期的国姓,其册封的很多诸侯国呢,也是以妫姓为姓氏。根据一本书籍《姓氏考略》记载,在夏朝的时候,诸侯国中就有一个国家叫做施国,大概位置在今天的湖北省一带。

据说,这个施国在商朝灭掉夏朝之后,就消失了,很有可能是被灭亡了。但施国的公族后代,有许多就以故国的国号为姓氏,改姓施,不再姓姬,这一支施姓呢就此流传下来。

不过因为这一支的历史缺乏准确的记载,史学家并不能确定其准确性,所以这一支虽然在年代上要比姬姓那一支要早,但要将其列为施姓的正统起源,还缺乏足够的信服力。

起源三:职业改姓

这个起源就非常简单了,说在商朝时期,专门从事制造旗帜和旌旗的人,其职业就叫做施,后来随着姓氏逐渐走进平民百姓家中(春秋战国之前,只有贵族才配拥有姓氏,老百姓没有),以施作为职业的人,其后代就纷纷改为施姓,之后慢慢流传了下来。

起源四:方孝孺

方孝孺是历史上唯一被灭十族的人物。可以说,只要是和方孝孺有关的人,在诛十族这个概念下,都得死。但事实上,方孝孺的很多同族之人都侥幸躲了过去,因为他们采用了一个办法:改姓避难。

据史籍《姓氏词典》记载:方氏系为改姓。明朝大儒方孝孺被明成祖朱棣杀害后,其同姓族人纷纷外逃,以避株连,因而有改称施氏者。“施”字,拆开为“方人也”,因而也有为方氏者。

当然除了上面这四个起源,还有许多起源是古代少数民族改姓而形成的,因为太过繁杂我们就不一一进行赘述了。

当代施姓的人口已达210多万,为全国第九十七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7%。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施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上升态势。施姓主要集中于江苏、福建、浙江三省,占施姓总人口的51%。其次分布于上海、湖北、安徽、台湾、云南、广西,这六省区市又集中了28%。

全国仍以苏、浙、闽为施姓聚集中心。施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浙沪台、江苏大部、安徽东南、江西东施部、福建大部、云南、四川南部、贵州西南、广西西端和南部、内蒙古东北、黑龙江西北,施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1%以上,以上地区覆盖的国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3%,该地区居住了大约55%的施姓人群。

在江苏北段、安徽西南、赣鄂大部、湖南北部、川黔大部、重庆南部、粤桂大部、海南、青海东部、甘肃中部、宁夏西北、山东东部、黑吉辽、内蒙古东部,施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一0.3%之间,以上地区覆盖的国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9.8%,该地区居住了大约35%的施姓人群。

施姓来源

施姓在《百家姓》中排第23位

施姓起源有四说:

1,出于姬姓,为春秋鲁国惠公子施父后人,《姓纂》曰:‘鲁惠公子施父尾生施伯,伯孙倾叔生孝叔,惠公五代孙也,因氏焉,汉有博士雠。’

2,出于百工之造旗者,起源于子姓,是商朝后裔。《左传》上说,周文王第九子康叔受封为卫侯,负责管理商朝遗民,其中就有“施”姓。

3,出于夏时之施国(即现今之湖北省恩施市)。

4,一说,起源方孝孺后人。方孝孺不肯为明成祖起草登基诏书,被诛十族(九族加门人),部分族人逃出后改姓施,取“方人也”,即“方氏之后人”。

施姓虽在百家姓中排名靠前,但实际上人口有限。在江苏,福建和台湾等地倒是大姓。

历史名人

施夷光-又称西子,西施也;古代四大美人之一

施之常-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

施雠-汉代著名经学家

施全-宋代为岳飞被杀而刺杀秦桧未果的斗士,几乎跟当年的荆轲刺秦王一样,已经永垂不朽。

施耐庵-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水浒传》作者

施琅-明末清初军事家,为清廷收复明郑台湾之功臣,获康熙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

施世纶-施琅子,官至漕运总督;小说《施公案》主人公

现代名人

施蛰存-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学者

施光南-现代作曲家

施今墨-医学家

施明德-台湾民进党前主席,倒扁运动发起人

施永青-香港企业家

施正荣-企业家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sdnit.com/mm/465520.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