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舌头诊病图

看舌头诊病图

如何看舌苔图解

你好

问题分析:舌头是口腔内的重要器官,人体的很多疾病可以通过舌头表现出来,它就像身体健康状况的晴雨表。舌头上有一层舌苔,它是舌体上面所散布的一层苔垢,正常人的舌苔应该是薄白而湿润,干湿适中,不滑不燥。

舌苔厚的人可能是患有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

舌苔黄而厚,表明体内可能有湿热,或者消化道和呼吸道有炎症,如果咳嗽还表明肺部可能有炎症;

舌苔厚腻的人可能体内有寒湿;

同时,阴虚患者以及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比如肿瘤、结核病患者,可能表现为没有舌苔。

舌质暗红或有淤斑,表明气血不足,可能有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老年人更需要考虑血粘度或血脂是否高;

舌质淡的人要检查自己是否有贫血、营养不良、气虚和慢性疾病。

舌头两侧有牙印的,可能是气虚,如果同时还伴有黄色,表明有湿热,伴有白色则可能是寒湿;

舌头疼痛提示可能患有口腔炎症和溃疡;

如果老年人舌头发麻,应考虑是否气血不足、血粘度过高。

指导建议:观察舌苔只是诊病的一个方面,舌苔表现出来的症状也有可能是假象。中医专家特别提醒大家,如果发现舌头异样,要及时到正规医院确诊,千万别自己下结论或用药。

祝你健康!

舌苔健康颜色的图片

舌苔

正常人的舌背上有一层薄白而润的苔状物,叫舌苔。由脱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食物碎屑及渗出的白血细胞等组成。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咀嚼和吞咽动作,以及唾液.饮食的冲洗,经常不断地清除掉舌表面的物质,仅表现为薄白的一层舌苔。当患病时,进食少或只进软食,使咀嚼和舌的动作减少,或唾液分泌减少,舌苔就变厚。常见的舌苔有白.黄.黑三种。祖国医学认为,舌苔是由胃气所生,从舌苔的白和黄,可辨病之寒热;从舌苔的薄和厚可辨病之重深浅;从舌苔的变化,可辨病之转化。

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请发消息给我,并附上问题的连接,谢谢

望采纳。

一张图,教你学会看孩子舌苔

在7月份的一篇文章中,小鹿为大家普及了舌诊的一些基础知识,收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和支持。也有很多人在私下联系到小鹿,开始学习舌诊。

我们都知道,舌诊在中医中,非常具有代表性。不同的状况,代表身体不同部位发生的病症不同。

那么,昨天有一位家长朋友联系我,说看到我的文章之后很受启发,让我帮孩子也看一下。照片发来后,我发现孩子的身体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

通过舌诊,我们可以比较直接了解孩子的大致健康状况,对于疾病发展,心里会有数,很多时候恐慌,是因为我们未知,因为恐慌,我们会做出很多错误的护理和用药。

“舌为心之外候”。这个“候”字,就是征象、迹象的意思。而心是人体的“君主之官”,是各种生命活动的主宰,既然如此,那么作为其“外候”的舌,自然也就能够反映出人体的整个生命活动的状况。

据《内经》记载,舌的不同部位能反映不同脏腑的病理变化,在临床上有一定参考意义。舌尖候上焦心肺的病变;舌中部候中焦脾胃;舌根候下焦肾;舌两侧候肝胆。

《伤寒指掌·察舌辩证法》还有“舌尖属上脘,舌中属中脘,舌根属下脘”的说法。

舌苔由胃气蒸发谷气,上承于舌面而成,反映脾胃的运化功能,舌体赖气血充养,而气血由脾胃化生水谷精微而成。因此,在病理状态下,舌象最能为脾胃(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提供有用的信息。

淡白舌主气血两虚、阳虚。若淡白光莹,舌体瘦薄,属气血两虚。若淡白湿润,舌体胖嫩,属阳虚水湿内停。脱血夺气,病情危重,舌无血气充养,则显枯白无华。

红舌正好和淡白舌相反,是比淡红色要深,甚至呈鲜红色的,称为红舌。

中医讲“五部配五脏”,而舌对应心。心火上炎或心经积热会导致舌尖发红甚至溃疡、生疮。心火旺的人一般还伴有睡眠不安、口渴、大便干、小便短黄、苔黄等。

如果再结合舌体表面的舌苔,我们就能分辨这种热证是虚热还是实热。红舌兼有黄厚苔的,多属实热证;红舌兼少苔无苔,或舌苔上有裂纹的,往往属虚热证。

苔质的厚薄,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即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体的为“薄苔”,不能见到舌体的为“厚苔”。由胃气熏蒸所生之苔,必薄而均匀,或中根部稍厚,此为平人;由病邪秽垢之气上溢所生之苔垢,多是厚苔,故苔之厚薄,可测正邪盛衰及病变的深浅轻重。中医认为厚苔是胃气夹湿浊邪气熏蒸所致,主邪盛入里或内有痰饮湿食积滞。薄苔属正常,或为表证、虚证。

而当疾病导致脾胃运化腐熟功能减弱,饮食不能正常消化,在体内异常积聚而形成各种秽浊物质,这些秽浊物质向上熏蒸于舌面,就会导致舌苔的增厚。

将舌划分为舌尖,舌中和舌根三部分,并将这三个部分分别和人体的三焦相对应,即舌尖和上焦对应,舌中和中焦对应,舌根和下焦对应,不同部位出现异常舌苔,也就反映了疾病所在的不同部位。

比如说舌中出现腻苔,就表明水湿停留在中焦(如脾胃),如果舌根出现腻苔,则表明水湿停留在下焦(如膀胱、肾),等等。

好的,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孩子们典型的舌头(划重点):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sdnit.com/mm/467722.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