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节气代表夏天的开始

什么节气代表夏天的开始

夏季有几个节气

夏季有六个节气。

1、立夏,太阳位于黄经45度,5月5-7日交节:立夏是指夏季开始。但是,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时间实际上并不一致。按气候学上以五天平均气温高于22℃为夏季的标准。

2、小满,太阳位于黄经60度,5月20-22日交节:小满是指麦类等夏熟作物灌浆乳熟,籽粒开始饱满。四川盆地的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寓意:小满不满,干断思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

3、芒种,太阳位于黄经75度,6月5-7日交节:芒种是表征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个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时至芒种,四川盆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中稻、红苕移栽接近尾声。

4、夏至,太阳位于黄经90度,6月21-22日交节: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四川各地从日出到日没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夏至这虽然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的时候。

5、小暑,太阳位于黄经105度,7月6-8日交节:小暑前后,盆地西部进入暴雨最多季节,常年7、8两月的暴雨日数可占全年的75%以上,一般为3天左右。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发,甚至引起泥石流。

6、大暑,太阳位于黄经120度,7月22-24日交节:大暑节气是盆地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是盆地西部雨水最丰沛、雷暴最常见、30℃以上高温日数最集中的时期,也是盆地东部35℃以上高温出现最频繁的时期。

大暑这时节也是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除青藏高原及东北北部外,大部分地区天气炎热,35℃的高温已是司空见惯,经常还会出现40℃的高温天气,全国南北各地温度相差不大。在北方内陆地区夏季干燥酷热。

24节气里哪个些节气表示夏天的???

有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夏和夏至,哪个节气标志着夏天的正式到来?

公历每年的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度为立夏。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但按气候学的标准,连续5日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而实际上,立夏前后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时节。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的地区真正进入到了夏季。

立夏的三个节候分别是:“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意思就是说在这个节气里蝼蝈(也有说是青蛙的)开始聒噪着夏日的到来,蚯蚓也忙碌着帮助农民们翻松泥土,田埂的野菜也都竞相出土。

公历每年6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度时,为夏至。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时间达到最长,而且越往北越长。如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在北极圈内甚至会出现极昼现象,而南极圈内则出现极夜现象。

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时间日渐缩短。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这是因为近地表的热量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

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大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40℃左右。

总结:古人认为,麋鹿为阴,鹿为阳。鹿的角朝前生,因而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

而麋鹿因为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受到阴气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sdnit.com/mm/468769.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