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

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

《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它究竟源起何处?

最初的《易经》发源是于上古时期的河图、洛书,伏义八卦的符号文字,之后产生了《连山》《归藏》但是这两个早已消亡。再之后由西伯侯主编了《周易》。听说到后来孔子与其说徒弟作掌握卦卦辞即《十翼》。从《易经》的形成迄今巳有数千年历史文化。《易经》的由来是中国古代人“仰观天象,俯察自然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由伏羲氏画“八卦”,“八卦重合成六十四卦”所建立的,即《易经》来自中国古人在生产制造、社会实践中,对生产制造、日常生活各种各样自然环境的观查、思索和抽象化、提炼出。

顾颉刚老先生有一篇文章,《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引入了王国维对古代史的科学研究,考述了《周易》佛经中王亥丧牛于易,高宗伐鬼方,帝乙归妹,箕子之明夷及其康侯用锡马蕃庶的小故事。然后就推断出《周易》卦爻辞的经典著作时代理应在西汉初叶。这类观点,之后虽有些人提出疑问,说《周易》里边有更晚的小故事,可是并不能准确的直接证据。因此大家一直以来认为是正确的。佛经中也有殷至周初个人事迹的记述,有一些事是不可以被后代尽己的。

甚至于难破的。如《旅》卦上九说,鸟焚其巢,旅者先笑后号啕,丧牛于易,凶。旅者指殷的祖先王亥。《山海经》上说,王亥两手执鸟,方食其头。而甲骨文中的王亥常写出从鸟字,但是王亥究竟和鸟什么关系呢?后代也弄不清楚。还有一个事例,《归妹》六五上说,帝乙归妹,其君之袂比不上其娣之袂良。这是什么意思呢?后代也弄不清楚。简言之,一画开天,便是用字的笔画来形象新天地。画出的图型就叫艮卦。如坤卦,用三个长横来代表天,君主,爸爸等品牌形象,喻意刚劲。

前两卦为新天地,意为有新天地,才生万物。这也是古代人对大自然的了解。八卦中的每一艮卦都象征着不一样的物体或状况。如下图:这也是各代专家学者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顾颉刚老先生、李学勤老先生这些很多大家都读过专题讲座阐述。不揣冒昧,随口说说,请裘家指责。所说易便是转变的含意。现在我们中文里有时还使用这一含意,比如房子移主,这儿的易便是转变的含意。

为什么说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

一,易经是什么?

易经是容易学习之经。

这话是湖南的黄鉴先生说的,虽然浅近,但有一定道理。

易有三义,简易当先:简易、不易、变易

世界太复杂了,不把它简单化,就看不清、把握不住

宇宙每天都在动,我没有办法不让它动,但我可以让自己静下来。

宇宙很大很深很远,我没有办法把它的每一处都看透,但我可以从自己的小宇宙入手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大宇宙与小宇宙是同息共通的。

所以,万事从简,最简单的,同时也就是最复杂的。

以不动应万动,以不变应万变。

这里面,既有简易,又有不易。

不易,还有一个意思是:宇宙的基本规律和大原则是不变的,长期起作用的。

宇宙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我们就需要每时每刻关注它,需要与时俱进,不能用老眼光来看问题,不能用老办法来解决问题。这个,自然是变易精神了。

所以自古来说,易学是作为儒家,道家地位最高的经书,排名第一,素有易,诗,书,礼,乐之称。国之文化,为国学,大体分为儒、释、道。而鲁迅曾经说过:中国文化的根基在道教,道教思想的产生源于易经,所以,道教也是为一一个先思想,后宗教的一个宗教,他承载着我们众多的文化底蕴,从古至今。

为什么说《周易》是中华文化的起点?

《周易》是《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是中华文化的起源。古人都喜欢算卦,很迷信,信佛信天信命。《周易》和马克思主义都是唯物主义,但是《周易》是朴素唯物主义,而朴素唯物主义就是信金木水火土,在古代传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一俗语也有关系,年过七十的姜太公在河边钓鱼,在第九九八十一天的时候,姬昌来了。

姬昌当时因为反对商纣王被囚禁了起来,被囚禁的时间里,姬昌把伏羲的八卦重新演绎了一番成就了如今的易经,然后姬昌又通过自己演绎的易经算到了姜太公在等他,所以姬昌便去找姜太公了。后来姜太公被姬昌的诚心给打动了,承若你背了我八百步,我保你八百年天下,后来再算一算西周三百年东周五百年,一共八百年。这也更让百姓对周易更加崇拜。

周易能算命,可是却不能算出变。比如我一脚迈进门槛,周易若是算出我进,那我就出,算出我出,那我就进。也有人说命由我不由天,也有人说天若灭亡我便灭天,这是左倾错误,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易经的易便是一个蜥蜴的形状,古人认为蜥蜴是十二时虫,外国人认为蜥蜴是变色虫,所以易是变化的意思,易经也就是研究变化的书。

科学是在寻找最根本的规律,而易经则是在寻找能看见的规律。中华文化的源头一般会认为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时期,但是道家儒家鬼谷子这些在往上推源的话就是伏羲的河图洛书,华夏哲学的源头也就和占卜不可分离。

《易经》《黄帝内经》的起源及地位(上)

《易经》被誉为“文化之源、群经之首、智慧之海、生命宝藏”,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古代帝王之学、必修之术,是天地万物变易之学。

“易”是变化,“经”是规律,通过探究自然发展变化规律,揭示真理,进而引及人事,用于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

《易经》是反映变化的哲学古书,对中国文化影响的领域非常广泛,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的影响遍及中国的哲学、宗教、医学、天文、算术、文学、音乐、行政、艺术、民俗、军事和武术等方面影响甚广,是世界上传承非常完整、绵延不绝、生生息息的文化活化石,从十七世纪开始,《易经》也被介绍到西方,并作为变化的哲学运用于现实生活。

《易经》中的八卦,是用八种符号代表自然界的八种现象,并通过这八种自然现象的演变规律进而推及人事规律,达到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古人通过经年累月的观察、学习、归纳、总结,确认了自然界的六十四种发展、变化状况,并认为这六十四种变化状况已经包罗万象,是为“六十四卦”。

何为易?易就是变化。“易”字也有三层含义,即有“三易”之说,第一是变易,周易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变易,它认为世界上一切事情都在变化之中,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要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去适应这个变化,《易经》言变,处处都讲究这个变化,这是三易的第一层含义。

第二是简易,《易经》把世间万事万物讲得很清楚,很简单,但是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很多事情我们是在不断地复杂化。

《易经》告诉我们,只有容易的,我们才会亲近它,只有简单的,我们才能做得长久,才能做得有功!

“有功”这个词,是指每做一份努力都会有一个结果,我们因为很多人做事搞复杂化,许多时候做出来的努力是没有结果的。

第三个是不易,世界上万事万物都会变化,但不是乱变,会遵守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是不变的。

什么事都有规律,什么事都会变化,说这句话是绝对的,只能说这个是不易的真理,这就是不易之道。

何为经?经的原意为织布机上的竖纱,又指义理、法则,典范的著作。

《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易的起源,传说远古时期伏羲氏观物取象始作八卦,显示了宇宙本体及自然体象之功能,揭示了宇宙万事万物之原理。

《易》有三种,我国古代有《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这三个都是讲阴阳变化的,所以叫作易。

《易经》是我国古代最古老的文献之一,集合了这三个易在内,《连山易》是神农时代的易,为夏代人对易学的总结,据说是由神农氏所作。神农氏也称连山氏,是古代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

相传伏羲氏所作的“易”,经过19代传承之后到了神农氏,神农氏对易象的运用进行了推广。

《连山易》的八卦图,称为先天八卦图,以艮卦为首,主要讲阴阳卦的对峙,并运用阴阳消长的原理来解释事物,以此为中医奠定了基础。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sdnit.com/mm/398613.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