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歌谣

二十四节气歌谣

24节气歌谣

baidu.com/s/165UEXgRk7RxbFL00xDO12Q

提取码:229a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它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古人根据北斗七星在夜空中的指向,指导农业生产不误时节。

24节气歌谣谁知道

1、河南流行的24节气歌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到。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间。

五月立夏望小满,六月芒种和夏至。

小暑大暑是七月,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连秋分,十月寒露霜降来。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

冬至十天阳历年,家家户户喜洋洋。

2、黄河流域流行的24节气歌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

立秋忙打垫,处暑动刀镰。

白露割谷子,秋分无行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

大雪交冬月,冬至不行船。

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

3、江苏流行的24节气歌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24节气口诀歌谣

24节气歌谣: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四句歌谣对应着四季,以及二十四节气,记住了节气歌就相当于记住了二十四节气的一半,为什么是一半呢?因为歌谣中选取了节气中的一个字,而二十四节气的每个节气都是两个字组成的。除了节气歌,二十四节气英文也很有意思。

小学课本中的《二十四节气歌》对应的四季和节气如下:

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实际上,这首节气歌还有两句,没有被编入,分别是: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节不变更,说的是二十四节气平均分布在一年的12个月里,每月两个,不多不少。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这是说节气的日期在上半年是每月6号和21号左右,在下半年是每月8号和23号左右。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毕竟有24个节气,记忆起来不是那么容易,但通过顺口溜的方式更容易记忆。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小暑和大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农民顺口溜二十四节气歌

农民顺口溜二十四节气歌如下:

打春阳气短,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鸟来全。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

小暑不算热,大署三伏天。

立秋忙打淀,处暑动刀镰。

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河插严。

大雪河封上,冬至不行船。

小寒大寒又一年。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2014年4月中国文化部正式启动将“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反应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反应气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应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科学地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包括寒来暑往等季节变化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天气现象的发生规律,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发生时刻。对于以农耕为依赖的古老中国而言,农人对气象气候的准确把握有多少,意味着来年的收成能有多少,二十四节气便为农人预判、把握气象气候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二十四节气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完美的结合。二十四节气在镌刻着农耕文明印记的同时,跳动着传统文化之脉。在中国广袤的地域空间和悠长的历史岁月里,二十四节气衍生出纷繁多样的民间文化。

谚语、歌谣、诗词、传说、曲赋等文学表达,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以及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民风民俗等等,共同为二十四节气注入了奔流不息的文化生命力。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sdnit.com/mm/437147.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