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己的父亲节

中国自己的父亲节

父亲节是哪一天

父亲节,即每年公历8月8日的父亲节,是新中国之前设定的父亲节。

又称“八八节”,八月八日两个“八”字重叠,变形后成为“父”字,简单易记,响亮。

这是中国自己的父亲节。这个父亲节的设立背后有一个巨大的历史背景:

1945年8月8日,1934年8月8日,抗战胜利的曙光已经悄然到来。上海的仁人志士为了纪念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爸爸们,特地提出了父亲节的想法。因此,上海学者院发起了父亲节庆祝活动,市民们立即响应,举行了热烈的庆祝活动,觉得庆祝父亲节非常有必要和意义。抗战胜利后,上海各界名流绅士联名请求上海市政府转呈中央,并将8月8日,即“爸爸”的谐音,定为父亲节。当时的中央政府非常重视这个要求,专门开会讨论,最后通过了。在中国,每年的八月八日是父亲节。就这样,8月8日被当时的中央政府定为爸爸们的专属节日。

八节,父亲节,既有创意又流畅。但是,非华人地区不能也不会这么叫。例如,美国、加拿大和其他国家的父亲节是在六月的第三个星期天。许多在美国的华侨通常一年庆祝两次父亲节。一个是美国的父亲节,是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天,另一个是中国的父亲节,是每年的8月8日。

中国的父亲节是哪天?

最正统的中国父亲节是每年的农历八月初八。

其理由有三:

一,八八的谐音是”baba”,同爸爸;

二,八月初八中的“八八”两个字,恰好组成中国汉字的“父”字;

三,八八吉祥、仁慈、宽容、正义等等的象征。之所以用农历,因为“民以食为天,农为国之本”,并且书写农历的日期不用阿拉伯数字。

爸爸节,即父亲节,每年公历的8月8号,是新中国之前设定的父亲节,又名“八八节”,而且八月八日的两个“八”字重叠在一起,经过变形就成了“父”字,简单好记又响亮。

在这个父亲节设立的背后有着巨大的历史背景:民国三十四年八月八日(1945年8月8日),抗战胜利的曙光已经悄然来临,上海的有志之士为了纪念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爸爸们,特地提出父亲节的构想。

于是上海文人所发起了庆祝父亲节的活动,市民立即响应,热烈举行庆祝活动觉得庆祝父亲节非常有必要和有意义。

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市各界名流绅士,联名请上海市政府转呈中央政府,定“爸爸”谐音的八月八日为父亲节,当时的中央政府对这份请求十分重视,特地开会讨论,最后通过。定每年的八月八日是中国的父亲节。就这样,八月八日就被当时的中央政府订为爸爸们的专属节日。

中国人自己的父亲节是哪一天

与美国父亲节的设立相比,中国的父亲节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而且比美国更早正式设立。中国的父亲节是每年公历的8月8日,又称“八月八日”,与“父亲节”谐音。1945年由国家正式公布,是世界上最早正式确立父亲节的国家。中国的父亲节有以下文化意义:

1.纪念文化的意义:1945年8月8日,全国抗战胜利的曙光已经悄然到来。上海的仁人志士为了纪念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爸爸们,特地提出了父亲节的想法。于是上海文人发起了庆祝父亲节的活动,市民们立即响应,举行庆祝活动。抗战胜利后,上海各界名流绅士联名请求上海市政府转呈中央,并将8月8日,即“爸爸”的谐音,定为父亲节。政府对这一要求非常重视,专门召开会议讨论并正式确定每年的8月8日为中国的父亲节。

2.书写文化的意义:8月8日两个“八”字重叠,变形后成为“父”字。“父”字的谐音,初八,就是父亲节,既有创意又通顺,简单易记,又响亮。

3.中华孝文化的意义:五千年的中华孝文化在中国得到了渗透和浸润;孝的思想、观念和实践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当时社会各界名人如吴稚晖、李世曾、潘公展、杜等人都主张设立父亲节,这也反映了中国孝文化的弘扬。8月8日也与“99”重阳节相呼应,这是中国悠久的敬老传统。

展现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尊老、纪念长辈的传统,让中国自己的文化遗产走进人们的生活,走向充满活力的未来,会让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现在闹得沸沸扬扬的西方所谓的“父亲节”,大多是跟着中国人的潮流走的。商家借机炒作,“不买我的东西,不来我的餐厅吃饭,不转移我的信息”是不孝顺。

其实留在我们心里的应该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不教,父之过”“父爱如山”“父之德,子之业”等传统观念应该深入我们的骨髓和灵魂。就像古人创造的“父亲”一词,象形的解释就是父亲的角色定位:一个肩上扛着一根蓑衣,张开双腿跑来跑去,风雨无阻的人。由此,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道德文化的内涵,不会因节日符号而转移。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父亲节。俄罗斯的父亲节是每年的2月13日,德国的父亲节是每年的5月31日,韩国的父母节是每年的5月8日,巴西的父亲节是每年8月的第二个星期天。

希望中国现政府将早在1945年全国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就已确定的中国父亲节正式定为国定假日。让我们全世界的华人一起庆祝我们自己的父亲节,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这应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文化复兴的重要一环。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sdnit.com/mm/484885.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