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算命方法(易经怎样算命)

易经算命方法(易经怎样算命)

用《易经》是怎么算卦的?

所谓易经八卦“算命”,主要是通过易经的八八六十四卦,配以天干地支和五行生克,用以测算已经发生的事和可能要发生的事,如:天时,求官,风水,婚姻,捕盗,遗失,出行,交易,寻人,见贵,田种,求财,六甲,望事,疾病,词讼等等。算卦先生在让人摇卦之前,总是先警告说,只能测一件事,多了不行!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是易经八卦算命的背后,遵循着一条哲学原理:偶然事件和偶然事件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或者说,两个偶然事件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国人最为熟悉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经典概括: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的趋势向,它们产生的原因及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现象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到其制约,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说得实在是晦涩难懂,其实很简单。比如,一个卵子,和成千上万个精子中的一个相结合,是一件极其偶然的事件,然而,这一偶然事件却和多少年前一对男女偶然相遇有着必然的联系。没有前一个偶然事件,就不可能有后一个偶然事件发生。所以说,偶然事件和偶然事件之间是相关联的。

运用易经算卦的过程一般是先确定要算的一件事,比如,丢了东西,看看到哪个方向能找到。然后摇卦,有很多种摇法,最常用的是用三枚乾隆铜钱,先后摇六次,按照每次摇出铜钱正反面所对应的阴阳爻,得出卦形,即六十四卦中的一卦。丢了东西,是一个偶然事件,摇出来的一卦是另外一个偶然事件,然而,这两个先后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偶然事件是相关联的。

老祖宗留给我们中华民族的易经的伟大和玄妙之处就在于,通过对后一个偶然事件的分析,可以推断出与其有着必然联系的前一个偶然事件的情形。就好比易经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函数,输入一个变量,便可得到一个仍然含有未知数的方程,通过对方程的解析,可以得到方程的近似解。至于解的精确度如何,当然,还是要看解方程的人的道行高低。然而,无论这个“解”能否被正确表达出来,“解”都已然表现在所得到的卦象之中了。

能否悟透,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关于易经占卜

中国的占卜术主要分成两个流派,一个是以天干地支为基本符号的“术数”,起源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另一个就是以八卦为基本符号的“易经”,起源于上古时代的龟甲兽骨占卜。

易经是一个千古之谜,没有人可以说完全的理解它。《周易》虽然被人用作占卜,但严格来说,《周易》并不能算是占卜的工具,它里面没有系统的占卜理论和方法,也没有单单用作占卜的卜辞,它的八卦符号虽然被用作占卜,但八卦本身却是一种测天记时的刻度符号,这种符号并不具备占卜的本质。也就是说,《周易》和占卜并不是依托存在的,而是能够独立的个体,易经占卜只是一种结合两者的方法。

虽然周易并不能算作占卜之书,但我认为,就中国的占卜术来说,没有能强过易经占卜的。

占卜这种行为,就是想从随机的事件中去寻求一种必然的结论。我觉得,人生天地之间,逃不过自然规律的限制,也逃不过社会文明的约束。所以说,大到天地之机,小到人们的行为,都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有时是可以被推测的——我认为这也就是占卜的科学性所在。易经,它作为国学,一直被尊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上论天文,下讲地理,中谈人事,包罗万象,对中国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就算说它影响到中国人的民族性和民族精神也不过分。把《周易》用作为占卜的工具,它本身就有了很大的包容性,能容纳无数变数,在契合天地法则的同时也符合了中国的民族文化,所以我说易经占卜是中国最好的占卜术。周易还是《周礼》三礼中仅存的一礼,由伏羲创造,经过周文王、周公,孔子三人的先后完善后成为了后世阴阳五行哲学的依据。就时间上来说,占卜术起源比《周易》更早。但中国占卜术这门学问,追根溯源却是离不了《周易》,这就是所谓的万变不离其宗。这些联系也使得易经占卜更为国人所接受。易经占卜不过是人们对《周易》的一个小小的用途,就是因为它和《周易》存在关联,所以使得易经占卜也可以被称为一门艰深的学问,外面打着易经算卦算命的招牌的人很多,但是真正可以略窥易经门径的人都不多,更别说大师了。

对于占卜,个人觉得还是持半信半疑的态度比较好,事情都是存在变数的,易学的易三论即是:简易、变易、不易。《周易》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它什么都是,也可以什么都不是,所以我们也不需要执着。在我的想象中,真正的占卜大师,应该是达到金庸先生在武侠小说所描述的“无招胜有招”的境界,草木竹石都可成卜,不拘形式。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sdnit.com/mm/296533.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